武汉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演进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10日讯(记者李佳 陈智)“武汉一定能牢牢把握这一轮时代机遇!”3月10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参与发布的市经信局、市科创局、市财政局,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江夏区等相关区、职能部门踌躇满志。

发布会现场。

据当日发布的《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今年全市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重点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演进,在产业政策中给予支持,目前正在开展全市首批智能体产品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入库、培育,推动人工智能企业联合行业开发工业、医疗、教育、法律、文创等垂直行业的智能体,形成武汉智能体产品的矩阵。

同时,武汉将重点推动AI+机器人、AI+汽车、AI+PC/服务器、AI+手机、AI+眼镜五大应用落地。

《行动方案》还提出,要推动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将在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等区试点建设人工智能“特区”,提供各不低于1万平方米创业空间,加强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在交通、医疗、教育、城市管理等领域开放公共数据和应用场景。建设场景创新实验室,支持企业新产品新技术试用迭代;还要批量引进算法工程师、数据标注师、智能驾驶系统工程师等专业化人才。

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苏新威。

看不见的生态怎么营造?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苏新威介绍,市区将坚定不移兑现人工智能政策,并根据这一产业迭代速度较快的特质,每年甚至半年就评估政策、及时调整,针对企业十分迫切的需求,甚至可以立行立调,建设更为弹性、灵活、适应企业需求的政策环境。

苏新威谈到,要落实“非禁即入”,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重点对自动驾驶、数字电商、低空经济等新领域,推行无感监管、透明监管、沙盒监管;还要建设更加友好的创业环境,通过园区空间、专员服务、公共平台、技术可及性等共同托举创业者,当好“陪跑人”“合伙人”。

今年“人工智能+”行动怎么干?

◆推动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应用,推动20多个行业大模型的垂直应用,开发工业、医疗、教育、法律、文创等垂直领域智能体

◆推动人工智能的突破性产品,重点推动五大应用落地——

●AI+机器人领域:支持“楚才”系列10款人形机器人实现小规模量产

●AI+汽车领域:加快亿咖通、极目智能、华励智行等智能产品上车应用;推动公开测试道路里程达4000公里

●AI+PC/服务器领域:推动攀升鼎承、长江计算等企业与大模型企业合作开发AI PC、训推一体机等产品

●AI+手机领域:依托武汉联想等企业,聚焦AI芯片、传感器、端侧大模型等环节,推动手机向AI手机升级

●AI+眼镜领域:加快灵伴科技、星际魅族AI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布局

◆批量引进算法工程师、数据标注师、智能驾驶系统工程师等专业化人才

◆重点对自动驾驶、数字电商、低空经济等新领域,推行无感监管等

【编辑:符樱】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