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核心水源区,十堰市10年累计投入300多亿元综合治水。通过综合治水,丹江口水库2024年Ⅰ类水质达292天,有力保障了一库净水北送。10年来,十堰累计向北方送水超70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6个大中城市1.14亿人口。
山水之外,汽车是十堰市的另一张名片。十堰是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摇篮。数据显示,十堰中重卡市占率达12.7%、全国地级市第一,8类专用车市占率、20种零部件销量全国第一。
依托“山水车城”的独特禀赋,十堰市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快科技和产业发展?以下是南方周末记者与全国人大代表,十堰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永辉的对话。
织就产业新图景
南方周末: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未来如何继续发展壮大汽车产业?
王永辉:十堰制造业基础坚实,有整车企业12家、零部件企业3167家,可生产100多种车型、4000多种零部件,不出城就可组装一辆车,3分钟就有一台车下线,在商用车制造、应用和创新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我们结合全国“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转型,培育壮大商用车、专用车、零部件,构建纯电、燃料、混动多元产品矩阵,持续巩固提升中国商用车之都地位。
比如总投资18.4亿元的东风商用车新一代平台正在加快建设,项目包括7项关键技术攻关、16个核心零部件总成产业化等,建成后将形成18.5万台底盘和3万台专用车生产能力,实现含新能源、牵引、工程、载货、专用等品系车辆生产制造的全覆盖。
零部件强则汽车强,我们围绕高技术、高附加值,提高零部件整车配套率、市场占有率,加速向全系列多车型、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变,在更广范围扩大市场供应。
南方周末:除了做大做强汽车主导产业之外,十堰还会在哪些产业布局发力?
王永辉:我们全力培育高端装备、智能农机、新材料、生态文旅、绿色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循环经济、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产业集群。
比如在高端设备方面,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工业母机领域的骨干企业,不仅能生产中高端机床,还能为各类企业个性化定制整套生产线。2024年,该公司双主轴加工中心荣获春燕奖,这是国内数控机床领域的最高奖项。
再比如智能农机,过去,大马力农机主要依靠进口,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着力打造国内首个第三代农机生产基地。目前,鸿鹄T70、T200等智能农机已实现量产,将芯片、大数据、北斗卫星与农机装备结合,实现了无人精准作业、多机协同作业。湖北省首个伏羲农场在郧阳区开工建设,正大力开拓全国农垦系统、粮食主产区、山地丘陵地区等市场,逐步形成“研、产、销、用”全链条发展格局。
此外,我们还主动“链接”大湾区。大湾区是我国低空经济的先行区,我们引进高度无人机、联合飞机等企业,培育了低空经济企业20余家,开通了低空货运航线30余条,在湖北省内率先运营低空客运航线,张湾区年产两万架无人机的低空经济产业园正式投产。当前正依托武当山机场、竹山通用机场、鄂西北低空飞行学院等,积极发展商业跳伞、飞行培训、科普研学等低空业态。
南方周末:如何让科技进一步赋能产业发展,激活创新原动力?
王永辉:因聚而变,惟创则新。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高标准打造湖北科技创新协同区。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8%。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进驻企业3744家,发布各类需求2723项,完成对接项目940项。
我们成立了鄂西北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东风商用车智驾研究中心、电池关键材料省重点实验室投入使用。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376家,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迅捷安消防机器人研制成功,合成生物酶制剂、秦巴钡盐涂覆技术等打破国外垄断。2024年,十堰入围“中国好技术”项目数量排名湖北省第一、全国第六。
围绕招才引智、科技研发和企业孵化,我们在深圳、上海建成了离岸科创中心,正在建设武汉、北京、西安等离岸科创中心,实现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十堰,引才在外地、用才在十堰,孵化在外地、加速在十堰。目前,科创中心已签约入驻企业68家。离岸科创中心的建设,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次发展理念的突围,在深化区域协同创新中架起了“双向赋能”的桥梁,让沿海的创新活水精准浇灌十堰的产业沃土。
不断拓展科技合作“朋友圈”,联动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9所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开展“企校双进”活动,以先进成果为产业赋能,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70亿元。为54家科技型企业兑付科技创新券956万元,资金总额居全省第二,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的创新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发挥科创融资的活水效应,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科创与资本市场的双向奔赴。探索“科技创新贷、科技人才贷、创新积分贷”三贷联动服务模式,打造“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为科创企业办理“科技创新贷”融资88笔、3.9亿元,创新积分信用贷款16笔、2.6亿元。2024年12月,我市首笔500万元“湖北省科技人才贷”落地。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促进了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更多金融“活水”、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
让“美丽颜值”变为“经济产值”
南方周末:十堰市有守好一库碧水的政治责任,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十堰能否从生态优势中寻找出独特的经济价值?
王永辉: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被评为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我们通过内培外引,已集聚了农夫山泉、华润怡宝、卡士乳业、燕京啤酒、北冰洋汽水等一批知名水企,初步形成了“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2024年,水经济产值达到400亿元,让“美丽颜值”变为“经济产值”。
我们还搭建了堰水进京供应链平台,十堰好水成为北京市、天津市两会用水。同时,也打通了堰水南下通道,拓展了堰水航空合作,每天为南方航空公司提供50万瓶全球定制水。
南方周末:在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十堰接下来又有什么打算?
王永辉:武当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早在1994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武当山古建筑群气势恢宏、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悬崖峭壁上的故宫”。武当太极是对话世界的文化符号,全球有约5亿人习练太极拳。我们每年举办世界武当太极大会,四海宾朋会聚十堰、问道武当,盛况空前、世界瞩目。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亿元,分别增长25%、29%。
我们坚决扛牢“湖北旅游武当突破”使命,抢抓武西高铁2026年开通重大机遇,坚持山上增辉添彩、山下腾笼换鸟,实施大武当发展总体战略,全力将武当山打造成世界级旅游景区。力争2025年武当山旅游人次突破1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40亿元以上。
我们加快推进老城有机更新和新区功能拓展,引导山上居民搬到山下、城区居民搬进新区,形成山上旅游、山下配套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把更多的空间留给游客。
围绕武当太极、武当功夫、武当建筑、武当养生四大文化品牌,丰富消费业态场景,推动旅游升级迭代,让游客慢下来、停下来、留下来。培育文旅+、武术+、康养+、住宿+、研学+、数字+等新业态。
“武当一梦”是我们精心打造的一个文旅项目,该项目距离武当山核心景区仅1.5公里,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今年春节期间,“武当一梦”旅游热潮空前高涨,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10万元,为武当山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将发挥重大旅游项目的带动效应,开发更多深度体验式旅游产品,加快太极之夜、五星级酒店、高端民宿等项目建设,以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层次。
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南方周末:十堰市提出要加快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请问十堰具备哪些优势?
王永辉:十堰地处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地理区位独特,是成渝、关中、中原、武汉四大经济板块的链接叠加区,周边500公里范围内可辐射3亿多人口。
十堰交通便捷,汉十高铁、襄渝铁路贯穿东西,高速公路“四纵三横”,武当山机场通达全国20多个城市,已形成至周边大中城市“两小时高铁圈”、至全国主要城市“两小时航空圈”。
十堰教育和医疗资源富集,有高校7所,数量在湖北省内仅次于武汉市,每年有10万余名大学生在十堰求学筑梦。同时,拥有国家三甲医院6家,太和医院位列全国地市级百强医院前十,2024年外地人在十堰就医达230万人次。
十堰既是底蕴深厚的老工业基地,又是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城。当年,三线建设诞生了十堰,历经半个世纪的工业文明洗礼,造就了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被誉为“大山里的深圳”,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
南方周末:如何利用优势实现加快建成“中心城市”的目标?
王永辉:我们将聚焦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150万目标,大力提升城市能级、完善功能品质,持续巩固医疗、教育、消费优势和产业、置业、就业吸引力,更好汇聚区域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南方周末记者 杜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