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晓艳:人工智能链接农业,湖北大有可为


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艳第三次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和往年主要关注本职工作,在生物农业领域建言献策不同,刘晓艳今年把目光投向了最热门的人工智能,并提出了《关于支持智慧生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建议》。她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和农业之间还缺少合适的连接平台与应用场景,湖北在这方面很有优势,可以有所作为。”

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大势所趋

刘晓艳。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备受各界关注,刘晓艳同样对此保持高度关注,但她关注的原因并不是好奇。“目前传统农业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用工短缺,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刘晓艳认为,“利用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结合,发展智慧农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选择。”

事实上,目前智慧农业已经有了不少实际应用的领域,包括智慧农机装备、遥感无人机在内,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用智能装备“武装”了起来。在刘晓艳专业的植保领域,对于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已推广使用无人机空中施药,既高效又省工;同时,还有很多农户在田间地头布设了电子眼等监测装备,可以提前对一些病虫害起到预报预警的作用。

但刘晓艳认为这还远远不够。“目前的作物病虫害预测预警系统与实际操作中的生物防控技术之间没有建立连接。”刘晓艳举了个例子,“我们现在就很缺少病虫害和相对应生物防控标准以及技术指导的高质量数据库,所以重大病虫害即将发生的时候,农户仍然无法按照技术指导进行生物防控技术的快速响应。”她还认为,目前也缺乏两者相结合的应用场景,导致人工辅助识别病虫害发生情况与智能决策存在无法融合的情况。

据了解,我国每年因病虫害导致的农作物产量损失可达10%~20%。因此,刘晓艳认为,加快AI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不仅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应对粮食危机、提升国家战略安全的紧迫任务。前不久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这更加坚定了她的想法。

在提交的议案中,刘晓艳提出,应该在国家层面建立智慧生物防控技术大数据平台系统,同时,科技、农业等主管部门应联合制定智能化生物防控应用技术验证场景支持政策。

人工智能链接农业,湖北大有可为

提出的建议如何落实?刘晓艳也有清晰的思路:“湖北省和武汉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农药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基础,优势突出。”据介绍,湖北武汉是我国生物农药研发的发源地,在全国第一个建成专门生产微生物杀虫剂车间,后来又建成国内唯一的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鄂产生物农药年产量已占全国四分之一,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同时,武汉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基础雄厚,多家在汉企业和机构还建立了完备的大数据平台。因此,刘晓艳建议,在湖北建设国家级智慧生物防控大数据应用中心,并依托该中心,建立“智能病虫害测报管理系统+生物防控产品应用技术体系”,推动生物防控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那么,这一体系如何发挥作用呢?刘晓艳也做了深入的思考,她认为,在这一体系下,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物联网技术,开发针对病虫害的智能识别算法与预测模型。还能够通过多维度、高精度的遥感数据收集与分析,实现对病虫害的早期预警与动态监测,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刘晓艳还希望能够在全国不同区域布局智慧生物防控核心示范基地,针对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定制专用智慧生物防控技术方案,创建“场景验证+标准输出”的新型生物防治应用模式。同时构建“智慧生物防控服务包”推广体系,以点带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技术规程,促进生物防控智慧应用的大面积推广。

“未来,智慧生物防控将很有希望作为‘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抓手,为农业提供可持续发展方案,保障农产品绿色安全。”刘晓艳很期待。

(宋涛 刘帅)

【编辑:符樱】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