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活动室的书香院落,到校园文化墙的家风长廊,再到历史悠久的周氏宗祠……前段时间,全国人大代表、东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丁德芬总是步履匆匆。她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了群众的“急难愁盼”;她的办公桌上,《关于建立家风文化示范基地,助推全社会家风建设的建议》已数易其稿。这份凝聚了她多年思考与实践的建议,伴随她走进今年全国两会的会场。
“很多优秀家风故事传承多年,是以文化人的最好载体。此前,中央纪委网站集中推出了100期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其中就包括安徽东至周氏家族的故事。”谈及家风文化传承,丁德芬眼中满是热爱和执着。
正是出于对家风文化传承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自2016年东至周氏家风馆建成开放以来,丁德芬便投身家风文化传承工作,成为该馆首位志愿讲解员。近十年来,在丁德芬与其他志愿讲解员的共同努力下,周氏家风馆及周馥故里累计接待超过20万人次。她还主动请缨,深入军营、机关单位、乡村、校园开展家风主题宣讲数千场次,将周氏家族“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的十六字家风播撒至社会各个领域。 (下转2版) (上接1版)在一次巡讲后,一位企业家上前握着丁德芬的手说:“我一直忙于生意,忽视了对孩子的管教、对老人的照顾,你的家风讲解让我豁然开朗,受益良多!”这样的反馈让丁德芬倍感欣慰。
“这恰恰证明了优秀家风跨越时空的强大力量。”丁德芬说,这些年,许多家庭在了解周氏家风后主动订立家规,希望孩子们在优良家风熏陶下更加知礼懂事。正如她所言,好的家风,就像一粒粒种子,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悄然生根发芽,绽放出文明之花。
“ 家风传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守的事业。身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在肩,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建议,为全国优秀家风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丁德芬表示。
翻开丁德芬的履职档案,家风文化建设始终是主线:2023年,提出建设国家级家风文化示范园建议;2024年,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池州段)建设保护工作的建议被列为全国人大重点督办建议;2025年,准备提出关于建立家风文化示范基地,助推全社会家风建设的建议… …“我建议,可以依托具有代表性的家风家训,建设一批家风文化示范基地,以好家风促进好社风、好民风、好政风,助力新时代文化建设。”丁德芬的这份建议,虽篇幅不长,却字字句句源于实地调研,更饱含她对家风文化传承的思考。
“代表履职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扎根泥土。”丁德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奔波于基层一线走访调研,认真倾听百姓心声,对群众关心关注的每一件“小事”都紧抓不放,将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履职的“必答题”。如今,丁德芬关注的领域愈发广泛— —从守护绿水青山,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从传承传统文化,到便利百姓出行……桩桩件件都关乎民生冷暖。
“ 今年,我一共准备了12份建议,除了建立家风文化示范基地外,还涉及‘池九长’高铁建设、华龙洞遗址研究保护、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审批推进、优化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工作机制、可循环利用快递包装推广、志愿服务等。”丁德芬的履职既聚焦当下,更放眼未来。她说:“希望我带来的这些建议,能化作民生福祉的源头活水,流进百姓生活的每一处角落,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让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