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5日讯(特派记者占思柳)“要真正围绕工程中的关键问题来开展研究,形成核心技术,以实践成果来申请学位,从而实现校企深度合作。”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徐礼华建议,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根据实践项目成果培养工程类博士研究生。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徐礼华。
近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首次明确了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范围和质量要求,首次明确了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标准和程序。
徐礼华介绍,作为教育界的政协委员,同时也作为高校工科教授,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推动《基本要求》的落地落实。她建议,首先,博士研究生导师需要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其次,强化导师指导,建立健全严格的评审机制。为了取得实践成果,重点是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实践成果来申请学位。
“企业是国家创新的主体,是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的,但容易受人力、资源的制约,高校目前大多是在做理论研究,到底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还有待时间验证,如果校企能深度融合,联手通过研究突破一些关键科技问题,形成核心技术,对创新突破将更加有效。”徐礼华说。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