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杨俊,在今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驻地。 杨俊供图
长江网讯(记者万建辉)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重塑文艺创作生态的当下,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杨俊近日在接受长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文艺工作者应以开放姿态拥抱AI新技术,把新技术运用到艺术创作与艺术表达中,同时坚守人文精神内核,在AI时代探索艺术创新与人性温度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杨俊说,生成式AI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从智能编曲到虚拟现实舞台设计,从剧本大数据分析到数字文物修复,新技术正在突破传统创作边界。目前在舞台、舞美呈现上,AI新技术已大范围运用,如西安大型秦文化沉浸式主题演艺《赳赳大秦》,其舞美效果能带观众身临其境两千多年前的秦国,河北廊坊的“红楼梦”大观园能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
“AI不是取代艺术家的对手,而是激发灵感的伙伴。”杨俊以湖北省歌舞剧院运用AI复原楚文化纹样的实践为例,说明技术如何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楚文化青铜纹样以繁复神秘的蟠螭纹、云雷纹著称,但历经岁月侵蚀,大量出土文物纹饰模糊难辨。研究团队联合武汉大学数字考古实验室,对湖北荆州、随州等地博物馆馆藏的3000余件青铜残片进行高精度扫描,构建起首个楚纹样多维数据库。AI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纹样构图规律,结合战国时期纺织物、漆器纹饰进行交叉验证,最终实现残损纹路的智能补全与立体还原。
如今,文艺工作者、演员、文艺家创作上几乎都离不开新技术赋能,文艺家要敢于挺进互联网,利用好人工智能这个强大工具。这个工具我们不用,别人会用。作为文化大国,中国的文艺工作者要有拥抱AI技术浪潮的自觉,让它为宣传文化阵地服务。
杨俊说,AI技术在不断迭代更新,今年初我国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DeepSeek,其功能之强大,震惊世界。文艺工作者要关注新技术的更新,不要恐慌,要学会与新技术共存,这方面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太多,我们要提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让AI技术融入艺术表达,我就用过‘豆包’,它是一款支持搜索、写作、文档分析、绘画的全能型AI助手,对戏曲创作可以进行一些参考。”杨俊说,AI技术还可以参与剧本创作,可以辅助编剧对剧本结构进行优化,对剧中人物关系进行设计。AI技术在文艺领域进入最快的是演艺舞台,今年央视春晚就有一个人形机器人手持手绢跳秧歌的节目《秧BOT》,给全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AI可以辅助演员设计表演动作,它有开放式的思路,可以打开演员的视野,延伸演员的想象力,人的认知毕竟是有限的,总有创意是演员想不到的。
不过杨俊也提醒,人的灵魂与思想表达的部分AI难以传达,特别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人形机器人要做到还有差距。去年火遍全球的《黑神话:悟空》,今年初爆火的动画电影《哪吒2》,动画设计既应用了AI,人物设定也吸收了许多传统戏曲元素,包括人物的念白、身段、唱腔,都是我们戏曲独有的。
面对AI创作的同质化,以及对创作者创作能力的不利影响,杨俊建议文艺家要主动拥抱AI新技术,同时也要保持人文精神,避免被技术异化。她认为文艺工作者需保持清醒认知:“算法可以模仿笔触,但无法替代艺术家的生命体验;算力能够生成旋律,但难以复刻创作者的心灵震颤。”她建议建立AI文艺作品评估机制,防止技术滥用导致的文化空心化,呼吁在文艺评奖、职称评审中强化人文价值导向。
“技术革命势不可挡,文艺家一定不要逃避和排斥,一定要面对它、接受它,与它共存,做到掌握它、运用它,成为它的主宰者。”杨俊说,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有应用新技术的文化自觉,在智能浪潮中锚定人文坐标,让技术真正成为传承文明薪火、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载体。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