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汉文化根脉 聚焦光武故里—— 南阳汉文化研究会、刘秀研究会开展调研考察活动

2025年3月1日,恰逢我国传统节令“二月二”龙抬头,南阳汉文化研究会、南阳刘秀研究会学者及历史文化爱好者一行20余人齐聚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举行以光武中兴2000年为主题的汉文化交流座谈会,并实地踏勘调研汉代白水村(今八里铺)。活动围绕瓦店镇白水村遗迹、光武祠遗址、明代“汉光武故里”组碑、宛襄(新野)古道、白水古码头等遗迹遗址,深入挖掘其背后深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为南阳汉文化研究和刘秀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座谈会上,南阳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毕跃杰着重强调了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作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在汉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光武故里的实地考察调研,不仅能够深入探寻刘秀的成长背景、发迹历程,更能追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源头,为汉文化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佐证和清晰的历史脉络,极大地丰富了汉文化研究的内涵。这些碑刻与遗迹,承载着海量的历史信息,让人们对南阳汉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光武故里白水村所在地宛城区瓦店镇刘营村支部书记翟付行热情洋溢地向与会者致辞,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他深入且细致地介绍了此地作为光武故里所承载的诸多传说,以及留存至今的丰富历史遗迹,让现场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历史底蕴有了初步认知。

座谈会上,研究会顾问赵绍军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大家带来了专业且独到的见解。随后,学者顾世创、王景伟,以及侯瑞生、王秀义、左德浩、汉家老刘郎等一众历史文化爱好者和社会热心人士,也纷纷踊跃发言。他们围绕光武故里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讨,或是引经据典,或是结合实地考察经历,现场的研讨氛围热烈非凡,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息。

南阳刘秀研究会会长马德周前期对活动进行策划安排,宛城区瓦店镇刘营村支部书记翟付行全程参加活动。与会人员自光武帝刘秀广场开始,对汉代白水村及周边进行实地调研。汉光武帝刘秀身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是中国东汉帝国的缔造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瓦店镇地处宛郢古道,西临白水(今白河),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在汉代时被称为小长安。据史料记载,刘秀的祖上刘仁因舂陵地势潮湿,上书请求迁居宛县,整个宗族遂迁至白水村(今八里铺村),刘秀在此度过了童年时光,直至九岁时父亲离世,后由叔父刘良抚养,以务农为生。

考察队伍来到瓦店二中院内,这是光武祠遗址所在,清代南阳县地图有清晰标注,守护光武祠的祠后村至今仍在。大家首先瞻仰了那棵充满传奇色彩的汉古槐。这棵古槐位于大门右侧,相传当年刘秀被王莽追杀,逃至八里铺村时已是人困马乏,他将槐树枝做成的马鞭插在地上,未曾想竟生根发芽,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洗礼,这棵古槐的主干黝黑粗壮,需三人牵手方能合围(胸径约5.4米),老树周身皮纹暴棱凸,尽显沧桑却又生机勃勃,虽然树干已经中空但枝头吐绿,树内还拥抱数棵新枝幼树昂首向天,用顽强的生命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接着,众人来到汉光武故里碑亭,这里矗立着三块明代石碑,均为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中间一通是明万历三十五年所刻的 “贵人乡” 石碑,右侧是南阳知府邓启愚所立的 “汉光武故里碑”,左侧是万历二十七年立的 “汉光皇故里指道碑”。刘秀与其兄弟刘縯曾在白水村举兵反莽,欲攻打宛城,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在小长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虽初战失利,但刘秀并未气馁,最终成就帝业。刘秀起义后,将夫人阴丽华安置在白水村,称帝后称此村为 “故里”,阴丽华先被封为贵人,后成为皇后,此地也因此得名 “贵人乡”。虽然历尽2000多年风雨磨砺,这里依然处处秦砖汉瓦,在村头,南阳汉文化研究会顾问、南阳理工学院教授赵绍军随手捡起一方完整的汉砖,告诉大家:这种规格尺寸与纹样,是标准的汉代建筑用砖,而这样的文物在村头随处可见,可以显示出此地2000年前的汉代繁华。

村头就是古国道“夏路”之宛襄古道,光武皇后阴丽华的新野老家与此地仅几十里路程,这临水临路的白水村,自古以来就是水陆交通重镇,当年帆船如林、车水马龙、商贾云集。

考察队伍来到 “河南省人民政府文物保护 —— 八里铺遗址” 石碑处的白河岸边,一眼望去,白河水在此转了一个大弯缓缓流过,洁白的河沙一望无际,据说这独特的白河沙就是白河得名由来。村头老人告诉大家:此地西邻白河,与汉代安众侯国隔河相望,被当地人视为千年风水宝地。尽管历史上白河多次泛滥改道,这里却始终稳如泰山,有力地阻挡了白河向东改道,印证了刘秀家族迁徙至此的明智选择。

此次对白水村的实地走访考察,意义重大而深远。在文化传承与研究方面,为汉文化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线索与珍贵资料;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提高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有力地促进了刘秀故里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文旅发展方面,为南阳打造 “南都帝乡,汉韵南阳” 的文旅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提升了文旅资源的文化内涵;在地方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方面,增强了地方文化自信,促进了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南阳汉文化研究会与南阳刘秀研究会今后将继续深耕汉文化研究领域,让古老的汉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梁宸 浩扬)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