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43年,将全部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被誉为“妈妈老师” 黄石“张桂梅”余云脆的师者大爱
东楚晚报 2025-03-01 09:48

余云脆与看望她的学生们合影(受访者提供)

余云脆与远在广东东莞的学生姜荣成视频通话

本报记者采访余云脆

有一种职业最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情感最动人,那就是师生之情……

有这样一位女教师,虽然她离开教师岗位好几年了,但她的学生们总也忘不了她。

“老师,您好。我是荣成,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爱!”2月27日上午,家住阳新县兴国镇火车站社区的余云脆,接到学生姜荣成从广东东莞打来的视频电话。

因在事业上小有进步,姜荣成第一时间拿起电话向余云脆报喜,并表示回阳新后一定来看望她。

余云脆得知姜荣成在东莞工作得很好时,欣慰地笑了。

今年65岁的余云脆,从1978年9月走上三尺讲台,直到2022年7月离开教师岗位。余云脆在教书育人一线43年,其中在山区农村执教整整22年。

“她点亮了山区孩子的梦想,是我们的学习榜样。”黄石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听说余云脆的先进事迹后,称其是黄石的“张桂梅”,并捐款300元向她表达敬意。

站在阳光下的山顶

大王镇姜祥村所在的姜祥山,海拔670多米,距离镇区6.5公里。

20年前,这个村山上不长谷(水田在山下)、吃水山下担,住的土坯房,山上多是石头……

“学校需要一个老师,你能不能回姜祥山教书?”1983年春,担任镇上一个单位会计的公爹姜亨伙匆匆赶到阳新县黄颡口小学,眼巴巴地望着刚下课的儿媳余云脆。

“行!荣光同意了,我们就回去。”余云脆望着身边的丈夫姜荣光。姜荣光是姜祥村人,彼时在附近一家县办企业上班。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姜荣光咬着嘴唇,默不作声。“总是要回家的,那就回姜祥山吧!”余云脆答应了公爹的要求。

余云脆是阳新县黄颡口镇人,1977年高中毕业,次年在黄颡口小学当教师。1981年,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余云脆嫁给姜荣光。

姜祥村完全小学设在一个旧祠堂里,有学生160名。但因为姜祥山穷,条件艰苦,很多老师不愿来姜祥村完全小学任教。

开始时,余云脆生活很不习惯,村里那时只有一口井,洗衣服很不方便。丈夫在外工作,余云脆基本上待在学校里。

但一到春天,姜祥山真美,映山红和各种不知名的野花漫山遍野,余云脆喜欢爬上山顶,沐浴着一身阳光,笑得灿烂。

当时,学校有8名教师。村里有一家石粉厂,有集体收入,孩子上学便免费,每名教师每年500元钱工资,年底由村委会发放;另外,国家每月补贴13元。

1985年,余云脆被提拔为校长,学校只剩下5名教师。1988年,村办石粉厂关闭,教师工资靠收取学生的学杂费。村民都很困难,几乎没有哪个学生不欠学费的。

收取上来的学费有限,只能先满足书本、办公、水电费用,再是发放教师工资。作为一校之长,余云脆的工资一直欠着。

到了1998年,许多村民陆续搬往大王镇区、白沙镇、阳新城关三地。学校学生越来越少,姜祥村完全小学改成一个教学点,只有3名老师,39名学生。教学点搬迁到石粉厂闲置的厂房里。

教学点有四个年级,余云脆带一、二、三、四年级的数学,另外两位教师一位带一、二年级的语文,另一位带三、四年级的语文。

后来,教学点的教师只剩下余云脆一人,学生也只有20人。她一个人要带四个年级的语文、数学课,只能尝试复式教学:给这个班的学生布置作业,再给另一个班上课,循环往复。

这一干,余云脆在山区执教整整22年。“我的精神财富是教育和学生给予的。”回想起过去的经历,余云脆一点都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山里娃的“妈妈老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余云脆始终把“爱”根植于带过的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让师爱尽情挥洒,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

学生姜志鹏,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父亲患有严重疾病,母亲长期在外打工。对这几个苦孩子,余云脆倾注了母亲般的柔情。

3个孩子的纸张笔墨一直由余云脆垫钱购买。每年7月25日是姜志鹏的生日,余云脆的女儿姜纯的生日恰巧是同一天。

山里人祝贺生日,总要煮两个甜鸡蛋,可每到7月25日,余云脆每次要煮4个,端两个到姜志鹏手上。

姜志鹏读初中后,到大王镇区上学,吃住都在学校。每个周末回家时,余云脆便为姜志鹏准备好米和几瓶酸菜,让孩子带到学校作为一周的口粮。

有一次,姜志鹏的头发很长很长了,余云脆发现孩子没钱理发,便掏钱让他去理个发。

姜志鹏的母亲李春莲说:“就是再困难,欠余老师的钱也要还!”2015年,李春莲还清了3个孩子多年来欠下的2000多元学费。

学生姜用,有一次不慎掉入3米深的水井里,被人救起。下山开会临近傍晚的余云脆听说后,掏出身上的两元钱,买了一瓶罐头,孤身一人爬5公里多山路,匆匆赶到姜用家里。

姜用躺在床上,还未苏醒。余云脆轻轻抚摸孩子发烫的额头,轻柔呼唤:“姜用,姜用,醒醒。”姜用微微睁开双眼,两行泪珠从眼角里溢出。连续几天,余云脆再忙每天都要去看望姜用,给他补课。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那年9月21日,是余云脆的生日,姜用拿着两块花布和几个橘子,来给老师“赶情”。当余老师执意不收时,孩子转过背大哭起来。如今,余云脆仍然珍藏着这两块花布。

那时,姜祥山上没有医生,也没有卫生所,山里娃有个三病两痛,就靠余云脆以前学的一点医学常识来应付。打针、量体温,余云脆都学会了。

学生姜康一身疥疮,余云脆把他接到家中,每天两次帮她搽药,直至孩子身上的疥疮痊愈。

学生姜持,左脚被玻璃划了一寸长的口子,是余云脆给他洗血、包扎、搽药,直至他的伤口愈合。

那些年,为了每一个读书的山里娃,余云脆不光倾注了自己的心血,连家里的人也受到“牵累”。

那时,余云脆全家6口人,住在一栋旧房子里。房内除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外,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唯一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还是内弟外出打工时借给她家用的。

丈夫姜荣光在企业下岗后,利用手艺去武汉、黄石市区等地做油漆、下矿井,以维持家计。学校的屋顶堵漏,黑板上的漆都是他回家后帮着干的。

山里头的夏天吃水难,公爹姜亨伙总是走一段山路,到山腰接水、担水,给学校用、家里用。

余云脆有4个孩子。1997年8月的一天,余云脆年仅16岁的大儿子,见家里实在没钱供自己上学,辍学去深圳务工。送孩子上车后,余云脆在返家的山路上一边走一边哭。

师生之情从未消减

余云脆的事迹通过媒体传播后,一些爱心人士给姜祥村教学点捐赠书籍和学习用品,还有人上山支教。

2005年,姜祥山教学点撤销后,余云脆调到山下的王崇小学任教,直至退休。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陪伴,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关爱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正是这份执着与坚守,2010年9月余云脆返聘到阳新县求知学校当老师,回到了久违的校园,回到了她最爱的孩子们中间。

余云脆先后当过幼儿园园长、小教部负责人。直到2022年,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师岗位。

43年从教生涯,已是桃李满园。余云脆先后培养了20多名大中专学生。她的许多学生都成才了,让她倍感欣慰。

师生情深,很多学生过年过节都从各地赶回阳新看望她。

2020年9月6日,学生姜梦通过微信告诉余云脆,给她的支付宝账号打了2000元钱。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姜梦家中有姐弟4人,她是老大。在姜祥村完全小学读书时,姜梦姐弟共欠1300元学费。

直到早已出嫁的姜梦2020年回娘家看望父母时,母亲告诉她,还欠余老师的学费。她立即给余老师打了这笔钱。

余云脆不肯收,她反复解释、做工作,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时的1300元不止值现在的2000元。

“老师,您不收不行啊!否则,我一辈子心里不安。”最终,姜梦几乎用恳求的口吻说。

“如果不是妈妈提起这事,我还真不知道欠了那么久的学费。”2月27日,远在浙江温州打工的姜梦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余老师的这份恩情,她永远难忘。

姜用,姜梦的弟弟,退伍军人。“老师,您一定要来看看!”2022年秋季的一天,姜用结婚,特意邀请余云脆参加他的婚礼。

如今,余云脆的几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平时,除开带孙子、孙女外,她还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

短评

在海拔670多米的贫瘠山巅、在退而不休的返聘岗位,余云脆用43年时光诠释了“教育是点燃希望的火种”的真谛。这位黄石山区的“张桂梅”,以复式课堂为舟,以粉笔为桨,在土坯祠堂与石粉厂房间,为村民摆渡出知识的长河。她将师者仁心化作春泥:为学生垫付学费、医治伤病……

当看到昔日的学生从深井获救者成长为军营男儿,从欠费孩童蜕变为守信栋梁,这场跨越山海的师生情谊,早已超越简单的知识传授,成为重塑生命的精神丰碑。

在城乡教育资源仍不均衡的今天,余云脆们用生命热忱填补着教育鸿沟,守护的不只是三尺讲台,更是文明火种的传承。当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吹响,这样的“点灯人”故事,正是时代最需要的价值注脚。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