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在全国各大城市人工智能赛道角逐中,武汉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产业规模近三年保持30%以上年增长率。“人工智能+”行动势头强劲。
2月18日,武汉“人工智能10条”出炉,单个项目最高扶持2000万元,同时每年设立不低于1000万元的算力券。
在武汉,有近千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覆盖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链条。凭着“不知天高地厚”的勇与智,一股“新势力”在汉汇聚。
今日起,长江日报推出《寻访武汉AI新势力》系列稿件,探访人工智能新形态、新动能企业。
目标是“超越雷军”
一群00后大模型“玩家”获百万级融资
“超越雷军!”当这样4个字出现在路演现场的大屏幕上时,现场爆发出一阵笑声,20岁出头的常元和既兴奋又略带紧张。此后的多场路演,这张PPT都作为结尾。
数月后,在与武汉大学“雷军班”学子座谈时,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对此回应:“一位武大的学弟说,他的梦想就是超过雷军。我看过后我挺高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要高过一浪。”
光谷,后浪澎湃。
路演时,团队毫不掩饰展露雄心:超越雷军!
在位于光谷资本大厦的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模态跃迁”),常元和及团队正在不断优化具身智能模型。成立不到2年,企业已获得数百万元融资。
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大模型”玩家,大多是雷军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学弟学妹,在该院王正教授的指导下已取得多项技术突破。
比如,他们研发的“多智能体推理加速框架”能组织不同智能体协作,原本复杂的任务,几秒钟就能完成;研发的“广域算力支撑架构”能够用于大模型训练开发,让后者在国产GPU上运行,这一工具的多项技术指标在业界名列前茅。
模态跃迁科技是一只充满朝气的设计团队,由一群“00后”的大学生组成。 记者高勇 摄
“技术再厉害,若不能融入产业,也称不上真正的成功。”说这话的是模态跃迁首席运营官常元和,23岁,是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读硕士生、自强创业班学员。在人工智能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热潮爆发前,他首次创业,短短半年就收获了百万级用户。
团队成员也个个实力强劲:邴龙志毕业于武汉大学电子商务系,18岁就凭借创办跨境供应链平台企业,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元;丁震宇是武汉大学计算机系本硕连读的高才生,初中自学编程,其产品荣获过头部企业技术突破奖。
模态跃迁科技首席运营官常元和(前站立者)与设计人员讨论Al数字人设计。 记者高勇 摄
2023年,企业在光谷成立时,这帮“极客”意气风发,因为团队上一个项目刚被收购,新项目又获得投资,技术、人脉、资金样样不缺。哪里想到,走出第一步,就栽了跟头。
手握先进的AI模型,他们满怀信心地叩响近400家电商企业的大门,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所有企业都只停留在“试用”阶段,没有一家愿意掏钱购买产品。产品无人问津,团队陷入了困境。
模态跃迁科技的设计团队在工作中。 记者高勇 摄
在低谷期,团队成员们反复观看雷军的访谈。雷军在武汉大学读大三时首次创业失败的经历,让他们感同身受。雷军曾说:“办公司太不容易了,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有太多东西要学。”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常元和,他意识到,哪怕身处新的创业赛道,最终也要回归市场需求。
模态跃迁科技技术负责人丁震宇在设计工作中。 记者高勇 摄
没想到,这句话真的得到了回应。雷军在与武大“雷军班”学子座谈时,隔空表达了对后辈的鼓励:“一位武大的学弟说,他的梦想就是超过雷军。我看过后我挺高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要高过一浪。”常元和特别激动,把这段视频置顶在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常元和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置顶了师兄雷军的视频
放下“极客”的骄傲,他们不再埋头搞技术,而是积极走进应用场景。
在东湖高新区支持下,模态跃迁作为大学生初创企业在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进行孵化,在技术研发、产品迭代等多方面得到了众创空间导师的帮助。
今年,模态跃迁迎来了“跃迁”。他们研发的具身智能模型在某机器人企业成功应用;还在国内率先将大模型引入游戏电竞行业,一站式SaaS解决方案已经进驻多家头部游戏俱乐部,产品年中就将全面发布;搭载模态跃迁大模型的AI教育产品,已经在全国十多所大学落地开花。
常元和仍坚定地在路演中“致敬”雷军。什么时候能超越师兄?他说,会有那么一天。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项健 胡开伟)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