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灵丛台:外文名Wu LingCongTai。武灵丛台也叫邯郸丛台,为邯郸市地标性建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中华大街西侧的丛台公园中心处,为园内的主体建筑,是赵邯郸故城中的一组重要建筑群,亦是邯郸古城的象征。
根据其出土文物考证,该处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前325年—前299年)该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丛台公园全区面积360亩,该处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赵武灵王即位后,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位于战国“七雄”之列。当时操练的场所,便是这里的武灵丛台。
武灵丛台:是赵邯郸故城中的重要建筑群,现为邯郸市古十景之一,并且这里还是成语“胡服骑射”的发生地,这里的一处两千多年前的古迹,也是赵国走向强盛的见证。武灵丛台,这里还是“中国骑兵的始祖之地”赵武灵王而得名,而且还是赵都文化的象征。
武灵丛台因楼台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史载,丛台上原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名扬列国。现所见的丛台为清朝同治年间重修,以后又进行过重修。特别是解放后经过几次大的维修,逐步修建了以武灵丛台为中心的丛台公园。
据相关资料显示,丛台占地3500平方米,高27米,由青砖包砌而成,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南北各开一门,进南门沿台阶拾阶而上,可达台的中层,中层台面有武灵馆、回谰亭等建筑。由回谰亭往东进门楼,顺台阶环绕而上,可达丛台的上层,上层台面为圆形,建有据胜亭,面积100平方米,高13米,为四角攒尖重檐,亭角微翘,丛台的四周遍布花草。
在迄今2000多年间,历代史籍对丛台颇多记载,更有唐代以来诗人词家凭栏吊古的百余首诗文辞赋流传于世。在漫长的岁月里,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较之原建筑有了很大的变化,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是赵都历史的见证。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丛台公园,是邯郸市建设最早,规模颇大,该园是以武灵丛台为中心开辟成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公园。园中古典建筑,亭台楼榭,掩映在苍松翠柳中,山色湖光,倒映出点点轻舟。公园正中偏东为丛台湖,湖面42余亩。
武灵丛台,是邯郸丛台公园的核心景点。古丛台南北皆有门,从南门拾级而上,东墙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古体大字等碑刻。另从北门沿着青砖台阶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的一首律诗,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
古丛台之上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为1931年增设。院内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丛台的二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黑字,门里边还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另外流传至今的“梅开二度”邯郸典故故事发生地,就在这里,这一段曲折的才子佳人佳话中的真爱故事流传至今。
现存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每层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登上丛台,可以俯瞰整个邯郸市区,远眺太行山的壮丽景色。据胜亭:位于丛台顶部,建于明嘉靖十三年,为兵备杨彝所筑。亭子四角攒尖重檐,古朴典雅。每当重大节日,亭脊檐普装的彩灯会亮起,将丛台装点得如同空中楼阁。丛台湖:位于丛台公园正中偏东,湖中建有苑在亭、曲栏桥、西湖亭、望诸榭等建筑,周围有长廊、假山、花卉园等景观。湖畔杨柳依依,湖光山色相映,景观别致,实属一处难得的好去处。
七贤祠:位于邯郸丛台北侧,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七位杰出人物的祠堂,包括廉颇、蔺相如、公孙杵臼等。祠内不仅有七位贤士的塑像和碑刻,还有历代书法家的碑刻作品,展示了邯郸深厚的文化底蕴。碑林:展示历代书法家碑刻的艺术宝库,收藏了众多书法家的作品,涵盖了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邯郸丛台公园,现无门票,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公园,中国百家名园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漫步于此,如穿越时空,感觉此处此砖、此台、此景,古色古香,风景优美,蕴含深意。
这里的古城、古景、古碑文等,每一个不起眼的一处,都能显示出古朴优雅的气氛,每一处景观都伴随着一个历史年代不为人知的故事背后的故事。(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