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慧琼,1952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68年知青下放修水,1969参加工作至2001年退休,受家族环境熏陶,后南下广州和深圳拜师学艺,退休后一直从事绘画及景泰蓝工艺工作,至今十五年有余。先后加入九江市书画协会、九江职工书画协会、北京华夏邦交国礼书画院、九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本期人物/祝慧琼
《赤子》杂志副社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兼非遗专委会主任姚泽民(左一)采访祝慧琼大师(右一)
祝慧琼2006年投入景泰蓝工艺画创作与制作,并在九江市信华广场设立专业景泰蓝画坊。2015年,受聘担任武宁西海国际艺术学院景泰蓝专业专科教师。2016年至今,受聘九江职业大学工艺美术专业景泰蓝专业教师。2020年11月,申报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祝慧琼坚守多年的“景泰蓝掐丝怯琅画”项目被列为九江市第八批非遗保护名录。
2007年景泰蓝板画参加中国书画家协会书画展获得金奖。2018年参加全国第二届“一带一路”中华国礼杯大赛,荣获二等奖。2020年10月参加江西省首届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大赛,荣获“创意设计优秀奖”。2020年10月,参加首届“九江好礼”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大赛,景泰蓝掐丝珐琅画荣获“二等奖”。
2020年10月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2020第七届中国•徐州民间工艺博览会暨“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展览,作品初评入围并代表九江市参加大赛。2020年12月,参加由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 作品“广交会”同步交易展暨2020年校企创新成果对接会广州展览,荣获一等奖。2021年3月,作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巾帼风釆栏目, 九江市妇联以“她作品”为专题,集中展示了祝慧琼艺术作品。
景泰蓝工艺画也叫掐丝珐琅画,是传统金属珐琅制作技艺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具有工艺精巧、色泽坚固亮丽、气韵华美诸多特点。其核心工序是掐丝与点蓝,先用扁细镀金丝勾勒图案轮廊,再以矿物质颜料进行点蓝填色,辅以后续工序进一步美化、固化,精心制作而成。一件作品的完成,是制作艺人审美境界、文化品位及手艺灵巧程序的集中展现。
景泰蓝的历史有600多年,从元代由外国传入中国,明朝得到迅速发展,正式步入成熟阶段,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达到巅峰,并且珐琅画也同时传入中国,并迅速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一座座艺术高峰。
景泰蓝工艺最初起源于北京,后发展到广州、武汉等地。祝慧琼自幼受外祖母熏陶,对这门工艺情有独钟。1968年祝慧琼由武汉下放到修水,在修水县城,她偶尔展露出这门手艺,制作出来的作品得到许多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认可。2005年祝慧琼正式退休,真正开始重拾技艺。2006年祝慧琼全家迁移到九江,她专心投入景泰蓝工艺画创作与制作,并在九江市信华广场设立专业景泰蓝画坊。
为了使景泰蓝工艺落地九江,她专程到北京景泰蓝工艺美术厂武兴国大师处学习深造。2008年又到广州景泰蓝工艺美术厂拜师学艺,在陈锦增大师的指教下,祝慧琼学会了传统技艺和现代技艺相结合的新工艺。作品在原有传承工艺的基础上更加精细亮丽,深受国内外市场好评和赞美。
画材选用金属丝和天然彩沙(釉料)为原料,用金属丝镶嵌出图案的轮廊,以天然彩色沙石的色彩做画面的颜色。精美的做工,亮丽的颜色,整幅画给人感觉既古朴典雅,又高档华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具体制作流程如下:
1.制胎,采用各种金属、陶瓷、木板、玻璃,高档的可用金、银、铜制胎;
2.绘画,把图案画在制好的胎上;
3.上胶,按照图案用细小的针管把胶涂在画好的线条上;
4.粘丝,用铜丝或铝丝把画面线条框好,粘丝时,要按照事先上好的胶上粘紧粘牢;
5.点蓝,采用天然矿物颜料添到框好的画面上;
6.平整画面,来回刮动,直到平整;
7.固定画面,待画面半干后放入火烤。
景泰蓝除了传统用火烤,现代可采用免烧技术。通过祝慧琼精心研制,在原有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新工艺,即用合成的方法在表面加以再次加工,这一新的技术不但是免烧,而且科学合理,表面更加光滑亮丽,火烧、水泡都不怕,可保持百年不变色。她开办的景泰蓝工艺画培训班已有15年之久。近年来,景泰蓝工艺画专科培训已走进武宁西海艺术学院、九江职业大学等大专院校,为这门工艺的传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2020年,景泰蓝工艺画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部分图文来源:九江市妇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