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问津书院:共产生387名进士,楚地文脉赓续至今丨全国网友看武汉 72
长江网 2024-11-18 16:34

 【一网情深】大学之城武汉,有座中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问津书院,在山间无声伫立两千年。通往书院的盘山公路,号称武汉“秋名山”,被誉为武汉最美公路。以问津书院为起点,还有一条专门打造的红色旅游路线。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使得问津书院不仅成为武汉人的休闲胜地,也成为全国网友喜爱的旅游景点。

微信图片_20250113104706.png

  问津书院全景。图片来源网络

  问津书院是武汉旅游必去的打卡地

  知乎上有网友问:武汉的千年书院“问津书院”值不值得去?

  云南网友“入心之语”的回答获得了高赞: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去了武汉新洲的问津书院,跟我分享了她的经历,我觉得这个书院挺有文化底蕴的,门口的这个图片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武汉的千年书院,历史沉淀,文化气息浓厚,绝对不容错过,究竟值不值得去,可以参考一下!

  “新洲旧街,孔子河畔,子路问津,穿越千年。青砖小道,碑林屹立。墨瓦白墙,儒思绵延。”问津书院是全国唯一以《论语》“子路问津”典故而命名的书院,也是新洲红色旅游公路的第一站。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门票免费,周一闭馆。

问津书院讲堂.png

  问津书院讲堂。图片来源网络

  河北网友“溜达”游记更为详细地介绍了问津书院:

  武汉新洲有一座中国最古老的“大学”。西汉建立时为孔庙,宋末建成为书院。以孔子周游至楚国,使“子路问津”典故而得名“问津书院”。新中国成立后曾改为中学,2012年重建。

  馆藏精品有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宋碑、清重修书院碑、历代石雕构件。大成殿里悬挂的康熙御赐的金字匾额“万世师表”。

  自宋至清,书院共产生387名进士。

  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这里延续。

  浙江网友“江南老妪”对问津书院的历史进行了考据:

  问津书院,因“子路问津”的典故而命名,这事儿《论语》《史记》均有记载,应该是真事,不过“津”在何处,不好说。由此及彼,江城好几个旅游点的名字都颇得春秋笔法的真传,比如说黄鹤楼,比如说晴川阁,又比如说汉阳树。细品之下,总能得到几分趣味。

  言归正传,孔子来没来过不好说,唐代的杜牧、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是来过的。唐会昌二年(842年),杜牧任黄州刺使,改孔庙为“文宣庙”,于庙中设学堂教化士民。这里的孔庙便是指问津书院。朱熹就不用说了,一生多次游学楚中,晚年在问津书院讲学,还有过题诗赠画之举。王阳明也没少来,明弘治至嘉靖年间,他多次主讲庙院(问津书院),使庙院讲学宗风为之一变,四方士子,前来候教。

  问津书院鼎盛时期,曾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等齐名,其影响力可想而知。历经元、明、清三朝,年逾数百,几经兴废,而如今我们只能从这座轩峻壮丽的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余间宫殿式建筑群窥得一二分旧日里的荣光。  

  天津网友“上上签”:

  总要来一次问津书院吧,

  如果需要找一个理由的话,

  是:zui早的“大学”,湖北的幸存孔子遗像,

  武汉保存zui 完好的古代书院,

  历史上曾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

  自宋至清,书院共产生进士387名!

  在两千年的孔庙文昌阁学习阅读一整天。

  一声问津,千古不绝  

长江网记者余淮 整理

(值班总编辑 陈志远 值班主任 余淮 值班编辑 张子菲)

移动端下载

长江网APP
长江头条APP
长江网小程序
长江头条小程序
全部评论
3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