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1日讯(记者汪文汉)1月10日,市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副总经理夏元云,市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黄经南,市人大代表、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石海云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畅聊城市更新,提出“资源”变成“资产”。
直播访谈现场。高亚楠 王大卫 摄
夏元云建议,多措并举打造政企合作新模式,打造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政企合作武汉模式。鼓励探索社会资本和其他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更新,通过设立城市更新基金,整合保险、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银行理财、私募投资基金、信托资金等长期性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借鉴广州、上海等在城市更新推进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持续推动武汉市城市更新相关立法工作,让城市更有据可依、有据可循。
黄经南认为,加快推广模块化建筑技术,合理规划项目容积率,将核心城区“老破小”住宅“原拆原建”,解决以往改造施工周期长、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等问题。加强绿色低碳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升级和应用,培植多层次的绿化体系,完善海绵设施,对更新区域内的交通系统进行低碳设计规划,通过设计给区域内的慢行和公共交通提供支持。实现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原地升级”,让城市更新变成城市“更新”。
石海云建议,走“微改造、精提升”之路,告别大拆大建,从细微处入手,在不破坏城市基础结构前提下,由点及面进行拆旧补新、修复再生;老城区改造提升应有针对性地解决传统民居中安全稳定、给排水、采暖、保温通风等问题,提升居住舒适度,还得避免过度修缮。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特色民居、名人故居,可在未来发展中发挥文化效应,建议改造为小型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书吧等公共文化建筑,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一般传统民居,主要延续原有居住功能,可改造为特色民宿、工作室等。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