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行使职权,扎实开展工作,为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作出了人大贡献。
1954年8月20日,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建立。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70年来,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大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发展。
高质量出台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法规。《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被称为“全国此类地方性法规的首创之举”;2006年制定、2023年修订《武汉市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武汉市住房租赁条例》是副省级城市首部住房租赁法规,一年内实现从立项到施行;在全国率先出台托育服务专项法规,推动“幼能善育”……
精准有效推出了一系列监督创新举措。1999年至2009年,市、区人大连续十年持续监督,推动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200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公检法机关办案质量检查,并逐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2012年以来,先后就优化营商环境、城市更新等举行11次专题询问,形成闭环监督机制;近三年,围绕流域综合治理,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督办“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议案,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聚焦中心作出一批重大决议决定。2000年,作出关于加快“武汉·中国光谷”建设的决议,对光谷起步建设和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16年,作出关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促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决定,激发改革活力;2018年,作出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大发展的决议,推动武汉打造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和国际滨水旅游名城;2023年,作出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推进国有资产更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精心打造了一批代表工作品牌。从2003年设立全省首个“代表之家”,到现在已建立代表联络站1300余个,并创建“人民议事厅”“代表有约”“代表直通车”“民情民意联系点”“荷里议事”等载体,社情民意表达平台不断拓展。近年来,持续开展“代表三进”活动,推动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4年10月10日,庆祝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举行。会议强调,要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在市委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推动学习贯彻走深走实;在全市人大系统举办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等。通过以上活动,生动展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武汉的光辉历程和优势功效,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深入人心。
2024年10月15日,武汉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就“城市更新行动”举行专题询问。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共听取审议市“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报告18个,开展执法检查4项,举行专题询问1次。
■ 督办大会议案
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2024年12月27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议案办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
年初,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聚焦促发展、惠民生,表决通过《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案》《关于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畅通武汉”建设案》2件议案,集中反映了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共同心愿。
大会闭幕后,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迅速行动、加强跟踪督办,要求承办单位细化方案、量化指标、强化责任;市政府相关部门全力推进议案办理,明确任务目标、责任单位和办理时限,及时将办理工作方案和办理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确保大会议案办理取得实效。
■ 叩响新时代人大监督强音
专题询问始于“问”不止于“答”
“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下一步如何找准城市更新与群众需求的契合点?”2024年10月1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就“城市更新行动”举行专题询问。会上,市人大常委会4位副主任、9位委员及3位市人大代表化身“考官”,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等方面,开门见山、接连发问。
现场,市政府及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文旅局等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认真应询。一问一答的直面与坦荡,回应了社会普遍关切。专题询问始于“问”不止于“答”。询问后,市人大常委会对专题询问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形成审议意见和问题清单进行交办并加强跟踪督办,推动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 完善办案质量检查机制
促进司法公正
开展办案质量检查,是深化人大对司法机关工作监督的重要举措。市人大常委会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司法工作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监督机制。
在坚持听取审议市公检法三机关办案质量检查情况报告的同时,深化阅卷评查工作,分别制定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评查标准,将问题类型分为实体性问题、程序性问题、规范性(瑕疵)问题等三大类,并列出50项具体表现形式。
办案质量检查期间,邀请咨询专家、人大代表、知名学者和资深执业律师共61人参加阅卷评查。经过专家阅卷、小组合议、组长点评、集中总评等环节,向司法机关及时反馈评查结果。
市公检法机关完善内部监管机制,切实将人大监督转化为推动工作改进的动力。比如,市法院以推进裁判文书阅核制为抓手,进一步压紧压实庭院长对案件质量的监管责任;市检察院深入开展“强基固本提升行动”,全面推进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实质化运行;市公安局利用执法监督管理平台,加强以执法办案质效为核心的监督管理。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武汉发展所需和人民群众所盼,制定和修订法规10件,开展立法调研8件,区域协同立法1件,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
■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2024年10月1日,《武汉市托育服务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一全国首部托育服务专项法规的出台,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带娃难’问题在双职工家庭中很突出。我一直在为找个靠谱又实惠的托育机构发愁,有了这个《条例》,心里踏实多了。”武汉市民、年轻妈妈杨静感叹。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小快灵”立法,着力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据介绍,《条例》是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呵护社会“最柔软群体”的创新之举,填补了托育服务领域的法制空白。
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决策相衔接,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在多方面发力:制定《武汉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助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出台副省级城市首部《人力资源市场促进条例》,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出台《武汉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引领学习风尚,助力武汉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这些立法,既关注民生期盼,又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推动武汉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 将“开门立法”贯穿全过程
凝聚立法“最大公约数”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将“开门立法”贯穿立法工作全过程,注重广听民声、广纳民意、广集民智。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制定《条例》时,组织开展了数次托育服务立法问卷调查,针对托育服务机构、幼儿园和托幼一体服务机构、0—3岁幼儿家长等托育服务主体,制作3类调查问卷,回收问卷近400份,收集意见600余条。
为确保立法各个环节都能倾听社会各方的声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和完善年度立法建议项目征集、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立法调研、论证评估、立法听证、立法协商等工作制度。此外,在法规立项、起草、修改等各个环节,注重听取人大代表、立法顾问、专家学者、专业研究机构的意见,以提升法规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江汉大学、市社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团队分别全程参与了《武汉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等法规的立法工作。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邀请立法顾问、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立法工作200余次。
2024年8月15日,《武汉市托育服务促进条例》公布施行新闻通气会举行。
■ 基层立法联系点拓面提质
“原汁原味”的百姓心声坐上“直通车”
“这些规定是否切合实际?生活中其实还有一些要引起重视、亟须规范的行为。”2024年10月29日,《湖北省电梯使用安全条例(草案)》基层立法听证会在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江汉区人大常委会举行。
现场,来自社区、物业公司、居民代表、电梯协会、电梯企业、律师事务所等15名听证陈述人畅所欲言,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部分人大代表、社区居民到场旁听观摩。
市人大常委会深入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到立法的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202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授牌我市首个、全国唯一的“社区”类型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汉阳区江欣苑社区。越来越多“原汁原味”的百姓心声坐上“直通车”,通过基层立法点这个纽带和桥梁,直达立法机关。
目前,全市共设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21个。各基层立法联系点形成“一点一特色”“一点一品牌”,成为服务地方立法、推进普法守法、促进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一年来,各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实地调研、座谈访谈等活动30余次,对25部法律法规草案提出300条次意见建议,其中120条被采纳,功能作用进一步发挥,社会影响进一步增强。
2024年6月7日,江汉区人大常委会聚焦“非遗”保护与传承,举行“代表有约”活动。
市人大常委会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贯穿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实践形式和时代内涵。
■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破题开篇
更好推进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民生实事怎么办?人大代表票决说了算。2024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九次主任会议讨论通过《武汉市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市在民生实事决策机制上迎来新变革。
《实施办法》共6章17条,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主要目的、基本内涵和遵循原则;第二部分从征集与提出、审议与票决、组织与实施、监督与评价等环节明确内容和程序;第三部分对施行时间和区、乡镇参照执行作出规定。“开展票决制工作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人大代表黄黎认为,这一探索能更好推进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在市人大常委会指导和支持下,武昌、汉阳、新洲等区人大先行先试,探索开展了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推动解决了一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 深化开展“代表三进”活动
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自从开放了停车场,停车比以前方便多了,人大代表为居民们办了一件好事!”家住朗星小区的张先生感叹说。2024年9月,迎江华庭停车场改造项目顺利完成,有效缓解了周边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
停车场的开放,归功于一次汉阳区人大代表“进社区”接待群众活动。活动现场,居民反映了周边老旧小区“停车难”等问题。人大街道工委了解情况后,及时组织代表多次入户走访,广泛征求民意,协调多方资源,并邀请小区居民、社区党支部成员、施工方开展多方会谈,“共同缔造”推动问题解决。
深化“进”的主题,丰富“进”的形式,彰显“进”的效果。2024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制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代表三进·共同缔造”活动的工作方案》,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进企业纾困解难促发展,进社区利民惠民促和谐,进乡村破解短板促振兴;各区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以“小切口”深化“大主题”,确保活动见特色、见成效。
一年来,全市各级人大共开展代表“三进”活动4100多次,有效推动解决了一批市场主体和基层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 拓展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新载体
让社情民意表达更通畅
江岸区人大常委会在擦亮“人民议事厅”品牌的基础上,指导各人大街道工委丰富基层民主实践,打造了“连心议事”“江心比心”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民主议事载体。
江汉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打造“代表有约”工作品牌,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江汉实践。比如,唐家墩街道开展“小区治理月月谈”活动,推动安友花园小区一年内加装7部电梯;万松街道依托“万事好商量”平台,促进解决困扰妙墩社区长达8年的渍水难题;汉兴街道针对老年人就餐难问题,通过开展“家常里短”议事活动,推动兴办幸福食堂,深受居民欢迎。
在蔡甸区延山村“荷里议事亭”,人大代表和专业律所的律师以“拉家常”的方式与村民交心谈心,围绕大家关心关注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幼儿教育、遗嘱继承等问题,耐心细致地释法说理、答疑解惑,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
各区人大常委会持续探索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群众新载体,打造出“代表半月谈”“邻里夜话”“政情直通·民意直达”等系列活动品牌,不断创新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督办民事的平台载体。
在建好用好网络平台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全市1300多个代表“家室站”标准化建设,纵深推进教育、金融、楼宇、园区、开发区等特色联络站建设120个,创新运用“掌上直通车”“民意二维码”等新形态,扩大“线上+线下+掌上”履职新格局。
■ 构建代表建议督办工作新格局
确保“提出高质量、办理高质量”
2024年11月9日,武汉市主城区骨架路网优化工程——范湖立交下桥匝道正式通车。该工程将有效缓解汉阳至常青花园、菱角湖万达、汉口火车站等区域过境交通压力。这则喜讯的背后,离不开市十五届人大代表付志琦的一条建议。
结合居民反映的情况,付志琦代表多次亲身体验并走访调研,发现宝丰路高架汉阳至汉口方向在范湖立交原本的匝道,早晚高峰车流增大,经常堵车。由于宝丰路高架由南向北范湖立交早高峰拥堵情况较为严重,被列为武汉市骨架路网重大堵点路段之一。为此,付志琦代表带着翔实的调研资料,提出了《关于解决范湖立交匝道拥堵的建议》。
在相关部门重视和人大推动下,范湖立交改造工程开工后,项目建设克服施工场地受限、地下管网复杂等困难,较原计划提前60天完成施工。如今,崭新的匝道正式通车,道路标识清晰,两车道宽敞平坦,全封闭声屏障搭配吸音板与指示灯,一路顺畅。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锚定“提出高质量、办理高质量”目标,构建“主任会议成员领衔+专工委对口督办+代表参与督办”的督办工作格局。开展“面对面”督办,召开代表建议办理工作“面对面”汇报会,中期检查和“回头看”检查,努力推动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提质增效。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