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的前世今生
蒙于史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砚台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种研磨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西安半坡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捧中,有的磨盘带有槽臼,槽臼内还残留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调色用的色盘,这类色盘,磨盘和磨捧,可能是砚台的前身。洛阳西周墓出土的长方形石板,前宽后窄,石板磨光,研面残留朱砂,这种石板调色器的造型和用途同后来的砚台很为接近。
馆藏作品:张向东《新安揽胜砚》85×35×7 cm
兴于秦汉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已有木牍、墨和研石的发现,可见至迟到战国晚期已有研墨的砚台。汉代使用砚台比较普遍,传世的数量也较多。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的一座墓葬中,还出土了笔、墨、石砚、木牍(无字),铜销等成套文具,许多汉墓出土时带有砚台,说明当时的墨需要用研石研磨,这就证明了砚台最早是一种研磨器,直到汉代仍旧保留着这种性质。汉代以后,随着制墨工艺的发展,墨可以在砚台上直接研磨,就不再使用研石了。两汉的砚台,从出土的资料看,有陶制的,也有石制的,形状大多为圆形、三足,足上有的刻花,有的作兽足,造型古朴,也有龟形砚。
馆藏作品:张庆明《滕王阁砚》42×27.7×8.8 cm
盛于隋唐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隋唐时期的制砚工艺迅速发展,砚材的种类也较前代为多。石砚在唐代已普遍使用,并且出了端砚和歙砚等著名的产品。端砚砚材产于端州的端溪(今羚羊峡斧柯山及北岭山)而得名。唐代诗人李贺的“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和刘禹锡的“端州石砚人间重”。历代文人墨客赞颂端州工人开采砚材和制作端砚高超技艺。
馆藏作品:王祖伟《奇峰秀石砚》40×26×12 cm
卓于宋元
宋代的石砚更为盛行。最名贵的仍是端砚和歙砚。端州开采的羚羊峡斧柯山的砚材已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北岭山第一代宋坑也大量生产,砚材质量最好。
馆藏作品:彭祖述《归朴砚》31×15×3 cm
弘扬于明
到了明代,我国的四大名砚,端、歙、洮、红丝(后澄泥代替了红丝)文人墨客爱不释手。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虽然明代也生产瓷砚、铜砚和木砚等,由于石砚砚材来源广泛,所以仍以石砚为主,尤以端砚最为人们所重。端溪开采砚材,在明代又分为大西洞、小西洞、正洞、东洞(即龙洞)等(总称老坑洞),其中以大西洞出产的砚材,石质佳美,最为上乘。当时随形砚逐渐流行,各种砚的制作工艺日趋精细,成为工艺品。如端砚的石眼,被巧妙地加以利用,成了端砚特有的艺术装饰。文人墨客在砚台上镌诗,题铭的风格在明代大为盛行。砚台的艺术价值逐渐超出了使用价值,达官贵人附庸风雅,也多收藏砚台。
馆藏作品:石 飚《渔归》24×14×4 cm
留存于今
而今天真正使用毛笔和砚这一传统书写工具的使用者越来越少,现今社会砚台已从单一的使用转变为欣赏和收藏的艺术品,其实用功能正在退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欣赏与收藏功能在不断地升温,这就对当代的砚雕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件好的砚雕作品除了满足人们磨墨的要求外,还要在造型、内容、布局上给人以美的感觉,也就是说满足了人们实用的同时,也巧妙地安排了观赏的内容,只有在满足这一条件下,才能称之为一件好的砚雕作品。
当代砚台的雕刻工艺有一定的地域文化差别,有粤工、歙工、苏工、海派等通俗叫法,各有特点,较有代表性。其它砚种如松花砚流行仿刻清代宫廷砚,历史不长但近年来已有一定影响力的苴却砚却很受歙砚工艺的影响。从文化属性上分,也可分为文人砚、宫廷砚、民俗砚等,文人砚以追求书卷气见长,宫廷砚以取材精美、雕刻精美为主,民俗砚的特点则是富有民间趣味。
馆藏作品:黎铿 《四海升平砚》 25.5×16×4.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