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24日讯(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杨士启)12月23日,43岁肢体二级残疾人甘迅驾车来到江岸区汉口城市广场,径直驶入地下一层的无障碍停车位,记者现场看到,车位一侧的墙面上印有轮椅标识,特意注明为“无障碍停车位”。在体验商场各通道、相应无障碍设施后,甘迅说:“现在一个人外出越来越方便了。”
甘迅将轮椅从副驾驶座拿到驾驶室外。记者刘晨玮 摄
多年前,甘迅因患病造成双下肢截瘫。1999年,他考取了C5驾驶证,这类驾驶证是专门用于残疾人专用的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的驾驶证。按照相关规定,甘迅的车辆被安装上辅助驾驶系统,并进行相应改造,方便他驾车出行。这些年来,甘迅感受到城市出行对于特殊群体来说更加便捷、友好。
在汉口城市广场无障碍停车位的两侧,专门设有宽约1.2米的轮椅通道区域,甘迅将轮椅从副驾驶座拿到驾驶室外,熟练地组装好,将身体挪至轮椅上,坐在轮椅上前往商场购物,他说:“停这种车位,下车更方便,也不会妨碍旁边的车主。”从车库通往商场内部的无障碍通道两旁设置了扶手,通道地面上也进行了防滑处理。在没有同伴的情况下,甘迅也能行动自如。
在商场A区3号门前,连接人行道和商场门前广场的是一处坡道,当天上午11时,一位老人推着婴儿车从这里走过。
江岸区残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前,这里的斜坡坡道较陡,今年,区残联组织督导团队对商场内外区域的无障碍通道、坡道、无障碍标识等进行了体验督导,将发现的问题一一列出,并向汉口城市广场发出《无障碍监督建议函》。广场方对相关无障碍设施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对多个无障碍通道进行了改造,对户外坡道进行增长、坡度放缓的改造,并进行防滑处理,在无障碍通道喷涂了醒目的蓝色标识。
在后湖大道地铁站H口外,甘迅在体验专供轮椅通行的回字路障区。记者刘晨玮 摄
在后湖大道地铁站H口,为了方便轮椅进出,并降低安全隐患,用低矮的围栏设置了回字路障,专供轮椅通行,地面上设有轮椅指引标识。记者在江岸区汉口城市广场现场看到,这里的无障碍设施均已进行精细化和系统性的改造。
汉口城市广场的孙经理介绍,商场方一直非常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根据《无障碍监督建议函》,他们进一步了解到特殊群体出行需求,也学习了《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很快,拨付了专项经费进行改造,“我们非常愿意参与到优化无障碍建设中来,共同打造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无障碍宜居生活环境”。
甘迅告诉记者,如今,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环境也非常便利,公交车后车门处会配备可供轮椅上下的黄色无障碍翻板,将翻板打开放于站台上,轮椅就可以通过。如果搭乘地铁,车站都配备了无障碍渡板,用于架设在列车与站台的空隙处,让他出行没有顾虑。
将台阶改为平缓坡道、增设无障碍指示牌、办事咨询窗口设置低位服务台……越来越多“有温度”的变化,出现在公共场所、城市道路、公用卫生间等场所,为有需要的群体出行和生活带来便利。
甘迅经由无障碍通道从车库前往商场内部。记者刘晨玮 摄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目前,武汉市有43万残疾人及20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武汉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要求,将无障碍建设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打造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无障碍宜居生活环境。
市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工作被列为民生实事,予以强力推进。其中,加强了对公共场所等无障碍建设的改造督导工作,切实提升市民幸福感,打造更舒适的出行环境,持续优化无障碍建设,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无障碍城市建设氛围,实现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背景数据数读】
①对0—15岁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和家庭生活补助,为5336人次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
②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为1778人次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推荐1059人次残疾人上岗就业;
③为12554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型辅具适配服务,为3890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机构托养或居家服务;
④完成医院、车站、街道及社区便民服务点等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1123处。
(以上数据截至11月底)
【编辑:陈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