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天鹅湖”的村民

天鹅湖巡护队夜间巡逻守护候鸟。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11月4日府河湿地天鹅湖上的小天鹅。

周东泉 摄

□ 长江日报记者明眺生 通讯员孙姝

初冬12月,草滩茫茫,荻花似雪,万鸟翔集,声闻于野——府河湿地天鹅湖,是距离武汉市区最近的“万只以上水鸟越冬栖息地”,优美动人的湿地风光,吸引着市民、游客、摄影爱好者每日慕名前来。

一支府河湿地天鹅湖巡护队,身着蓝色制服,也像一群冬候鸟,每至秋末冬初,即组队上岗。他们已经守护了天鹅湖12年。

■ 天鹅湖的“老候鸟”

忙时种地养鱼,闲时巡湖护鸟

汤国社71岁了,是东西湖区柏泉街道万子山塆的村民。他听说,冬候鸟今年来得较早,10月15日天鹅湖巡护队就要入驻府河畔,开启24小时巡逻守护。

从2013年开始,汤国社连续当了10年巡护队志愿队员。照例,他翻出了厚厚的冬衣做好准备,但没等来排班。队长黄红军通知他:巡护太苦了,今年让年轻队员上吧。

黄红军是柏泉街道办事处下属企业湖北新兴园艺有限公司的职工。他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天鹅湖巡护队现有28名队员,最年轻的45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18名为该公司职工,另外10名是从附近村子招募来的农民志愿者。

巡护队成立于2012年10月。当年1月,一位市民在府河湿地拍到一张令人揪心的图片:一只被偷猎铁夹夹住脚的小天鹅,从湖面艰难起飞,铁夹上残留着绳索。

照片被媒体刊登后,这只小天鹅牵动人心,被称为“鹅坚强”。保护天鹅湖、不要再出现更多“鹅坚强”的呼声强烈。

热情涌动下,武汉市及东西湖区政府相关部门联手公益组织、企业、当地村民,迅速展开护鸟行动。还拨出专项经费,支持柏泉街道办事处组建起天鹅湖巡护队,由林业特色推广站具体实施。2013年,一家知名企业闻讯,斥资460万元,环天鹅湖修建了一圈长约30公里、高2.2米的钢丝围网。

12年间,主管部门多次调整、机构变革,柏泉街道办事处林业特色推广站改制为湖北新兴园艺有限公司,但依靠基层力量、吸纳当地村民志愿者形成的巡护模式,一直延续下来。黄红军说,巡护队属于半志愿性质,获得的经济补贴有限,但基层工作人员和村民对湿地有感情,也最熟悉情况,一直在努力干好这件事。

巡护队就像一群“老候鸟”,每年10月当冬候鸟飞抵府河时,他们也来到河畔驻扎。待次年4月候鸟北归,他们也返回各自岗位:职工们从事园林园艺,村民志愿者则养鱼种地。

巡护队的白班领队魏志刚今年51岁,是当地八房塆村民。他承包了30余亩鱼塘,日常养鱼,冬候鸟来时,正好是农闲。他对鸟类怀着朴素的情感:“冬天满湖的鸟儿,是我从小看到大的景色。每次看到候鸟飞来,就像看到久违的老朋友。”

■ 离市区最近的“万鸟越冬栖息地”

呈现城与湿地和谐共生的图景

府河是长江的支流,发源于湖北大洪山,全长385公里,其中武汉段长约40公里。夏天水涨,河面变得宽阔,浩荡奔流入江;冬季水枯,河床逐渐裸露,水潭星罗棋布。这是河滩型湿地的水文特征。

这使府河在秋冬时节滩涂广阔、草美鱼肥,为候鸟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多样的环境。天鹅湖是冬季府河湿地上水域最大、鸟群最密的一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每年在此群栖越冬,记不清从何时起,当地人把这里叫作“天鹅湖”。

2023年1月,湖北省越冬水鸟调查结果显示,武汉“万只以上水鸟越冬栖息地”共有5处: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上涉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涨渡湖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安山国家湿地公园、府河湿地天鹅湖。

府河湿地天鹅湖非常特殊。它是这5处湿地中面积最小的,是距离市区最近的,又是“鸟口密度”最大的。最特殊的是,它是唯一的既不是湿地自然保护区,也不是湿地自然公园的湿地。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管理处二级调研员余红梅解释,天鹅湖面积不够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湖”,只是府河泄洪河道的一部分,不合乎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自然公园的建设条件。

不能设立为湿地自然保护区或湿地自然公园,意味着天鹅湖无法拥有专属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志愿巡护队,这种由政府部门主导,多方力量参与的半官方、半民间组织,成为了守候天鹅湖的独特队伍。

黄红军对记者说,巡护队24小时巡护,有白班,有夜班。白班的主要工作有观察水鸟、修补围网、捡拾垃圾、劝阻不文明观鸟行为等。夜班工作难度大,天鹅湖保持湿地原真性,夜幕降临后几乎没有灯光,巡护队员佩戴头灯巡逻,重点检查草丛中有无可疑人员,水边有无伤病候鸟等。

府河湿地天鹅湖的对面是天河机场,夜幕降临后,那一边机场一片繁忙,灯如星河;这一边湿地静谧,巡护队员头顶一灯如豆。一河之隔,呈现着这座千万人口的国际湿地城市,人与自然、城与湿地和谐共生的图景。

■ 天鹅湖装上了“千里眼”

12年间再没发生过一起伤鸟事件

2022年,武汉创建成为“国际湿地城市”。天鹅湖巡护队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多,巡护条件也越来越好。

汤国社是从巡护队成立初期即在队中的老队员。他回忆说,巡护风雨无阻、冰雪照常,每次徒步巡湖之前,队员们都要在羽绒服外再套一件大衣,每次巡湖徒步往返10多公里。

“最不容易的是夜晚睡觉。”他说,以前都是住临时帐篷,帐篷里垫上稻草,铺上两床棉絮,再盖上棉被加大衣,才能勉强抵御野外的寒气。2022年起条件改善,巡护队住上了集装箱式护鸟棚,还安装了空调,睡觉再也不用垫稻草了。

2023年8月,武汉智慧湿地管理系统全面建成,府河湿地天鹅湖也装上了“千里眼”:沿岸安装了监测探头,可监测微气象、水文、水质、土壤、野生动植物等,实现物种识别、生态监测、威胁预警、调度指挥等多种功能,为湿地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每年还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天鹅湖加强生态保护。

“‘鹅坚强’事件发生后的这12年,天鹅湖再没发生过一起伤鸟事件。”巡护队总负责人、湖北新兴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勇超介绍,天鹅湖成为了安全的野生动物庇护所,冬候鸟的数量持续增多,已由最初的每年20余种、不到1万只,增加到如今峰值年份的40余种、3万余只。候鸟以雁鸭类为主,包括短嘴豆雁、灰雁、鸿雁、罗纹鸭、赤颈鸭、赤膀鸭、绿翅鸭等。小天鹅最初只有数十只,去年达到200余只。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也频频亮相。

“鸟类是有记忆的,它们觉得这个地方安全,就记住了,以后每年都会来。”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说。

全球有9条候鸟迁徙通道,其中4条途经中国。武汉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的中心位置,是候鸟重要的越冬栖息地。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管理处处长刘爱说,武汉是湿地上的城市,虽然无法将每一片湿地都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或湿地自然公园,但因地制宜保护好每一块湿地,越来越成为市民们的共识。

(参与采写:黄亚婷 韩玉晔 彭毓颖)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