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三座民航机场集体迎来了历史性突破。
12月14日、15日,武汉天河机场和长沙黄花机场接连宣布,今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000万人次。
郑州新郑机场距离这一目标也不远了。日前郑州机场透露,预计2024年完成旅客吞吐量3000万人次。
中部三座民航机场,很可能在同一年迈进3000万人次的大关。
中部地区四通八达,人们往往倾向于坐高铁,而不是飞机。航空界也有“金角银边”的说法。我国几大航空枢纽,都在“角”上,套用了围棋“金角银边草肚皮”的说法。
武汉、郑州、长沙三座机场的发展态势,可见中部地区并不是个“草肚皮”,而是个有可观市场的“铜肚皮”。
▲天河国际机场,一架客机从武孝高速公路和地铁二号线上空飞过。图源:长江日报记者 郭良朔 摄
中国航空第十城?
过去,航空枢纽前十城,中部地区基本无缘入围。
2023年各大机场旅客吞吐量数据显示,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重庆、昆明、西安、杭州9座城市是吞吐量在4000万以上的城市。
这些城市不仅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也都在“角”或“边”上。北上广深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成渝在西部,进出高铁不便,昆明和西安一个在西南,一个在西北,杭州背靠长三角,经济体量也不小。
这9座航空枢纽之城,不会有太大变动。
第十城的争夺就异常激烈,而且基本都卡在3000万人次的关头。
如果把3000万设为目标,今年冲刺的选手一共有5座:南京、长沙、武汉、郑州、乌鲁木齐。其中——
3座都位于中部。
5座城市去年的机场旅客吞吐量非常接近,南京和长沙超过2700万人次,武汉、郑州和乌鲁木齐超过2500万人次。
这一指标5座城市在全国的排名也非常接近,依次是10-14名。
去年南京以微弱优势领先长沙。今年,谁最先撞线,谁就更有可能成为新的“中国航空第十城”。
从时间线来看——
12月14日,武汉机场宣布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
12月15日,长沙机场宣布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
12月15日,郑州机场的一篇招商公告中,同样提及:预计2024年完成旅客吞吐量3000万人次。
目前,南京机场并未宣布今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000万人次。不过从数据来看,这一点并无悬念。
今年1-11月,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2880.2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2%。实际上,南京机场早在2019年就突破了30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
这一次南京机场方面静悄悄,也许因为不是“首次突破”而没有声张。在中部航空枢纽的较量上,武汉以微弱优势暂时领先。
“中部航空枢纽第一城”花落谁家,仍有悬念。
为何是“历史性突破”?
如果将中部航空枢纽分类,武汉、长沙、郑州是第一梯队、太原、合肥、南昌是第二梯队。
按年旅客吞吐量,前者在2500万-3000万人次的规模,后者在1000万-1500万人次的规模。
这个数据与北上广深成渝有差距,但增速明显。
以武汉机场为例。天河机场于1995年通航,200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2016年突破2000万人次,2024年突破3000万人次。
0、1000万、2000万、3000万,中间分别时隔14年、7年、8年。
考虑到2019年天河机场已完成旅客吞吐量2715万人次(离3000万就在一步之遥),武汉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实际上在快速攀升。
我们不禁好奇:与哪些城市的交流,撑起了天河机场3000万的旅客吞吐量?
往返航班量是一个可参考的指标。我们以普通的一天(2024年12月19日星期四)为样本,统计了24小时内天河机场起降航班的始发地和目的地。
往返航班密度,反映了武汉与哪些城市的航空交流最为密切,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从武汉出发到哪些地方或从哪些地方到武汉,乘客更倾向于坐飞机。
结论有点意外。
与武汉航空交流最密切的城市,不是北上广,中国这三座商务活动最活跃的城市,与武汉的航空交流密切度,分别排在第2、第3、第5。
排在第一的是成都。
为什么武汉-成都的往返航班量最多,其次才是北京、上海?
答案是高铁的分流。
从武汉坐高铁,北上北京,南下广州,东往上海,都有4小时就能通达的列车。高铁分走了一部分航空客流。
成都则不然。沿江高铁还没通,武汉坐高铁前往成都,最快的一趟列车需要花7小时,从汉口出发,仅有这一趟。其它列车用时基本都在9小时左右。
我们同样发现,武汉-昆明这一天的往返航班量,与武汉-广州往返航班量不相上下。武汉-海口的往返航班量,高于武汉-深圳的往返航班量。
可以设想,沿江高铁通车之后,势必会分走一部分武汉-成都的航空客流。
地理位置居中,高铁发达,航空就会相应处于弱势。对于武汉这样的“地理天元”城市,还能达到30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的确算得上“历史性突破”。
还需要扩建机场吗?
中部航空枢纽纷纷破纪录,背后是今年民航市场整体的繁荣。
有报道称,截至12月15日,我国航空公司完成旅客运输量超过7亿人次,创我国民航发展历史新高。
此前年旅客运输量最好的一年是2019年,达到了6.6亿人次。和2019年相比,今年增长了10.7%。
从今年开始,武汉机场算是真正回到了原本快速增长的轨道。
这个增速会是多少,还难以确定。不过,一个可参考的数据是,以2019年为基点,向前推20年,全球民航运输业保持了5%左右的较高速增长。
波音公司预测,未来20年,中国民航整体客运量将以每年5.9%的速度增长,超过4.7%的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商飞预测,未来20年,中国的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率为5.3%。
按5%左右的增速,在13到15年的时间内,航空客运量会迎来一次翻番。这就意味着,从现在算起——
不到2040年,武汉、长沙、郑州三个航空枢纽客运量会达到6000万人次。
所以我们看到,这几年包括武汉在内的几大中部航空枢纽城市,都在对自己的机场改扩建。
今年4月,武汉天河机场启用T2航站楼;明年,将启用第三跑道。三航站楼+三跑道的设置,能让天河机场年旅客出行保障能力达到7000万人次。
长沙黄花机场正在建设T3航站楼,总投资429.67亿元,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
河南则将“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列入重点项目清单,主要建设第三、第四跑道,南北货运区和相关配套设施等。
合肥新桥机场综合交通中心正在施工,可满足2030年后4000万人次/年的旅客出行需求。
……
机场改扩建的投资,常常以百亿为单位。现在可能感受不到它的作用,要等到十多年后它的价值才真正体现。
(来源:九派新闻)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