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国梁


(黑龙江大学体育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施路径与面临的挑战。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特点,阐述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提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建设及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的策略,旨在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推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深入发展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协同共进。

一、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民族精神与国家认同的重要使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与文化内涵,在高等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传承和发展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的体育活动形式。它涵盖了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文化、体育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体育精神与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从古老的武术、射箭到各民族特色的舞蹈性体育项目如藏族的锅庄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都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生动体现。

(二)特点

1.民族性

民族传统体育深深扎根于各民族的文化土壤,与各民族的历史、宗教、习俗、语言等紧密相连,每个项目都带有独特的民族标识与风格,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例如,朝鲜族的跳板运动,就源于朝鲜族妇女在田间劳作间隙的娱乐活动,体现了朝鲜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2.地域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北方地区由于广袤的草原,形成了以马术、摔跤等为代表的力量型、竞技性较强的项目;而南方地区多山水,龙舟竞渡、独竹漂等水上项目则较为盛行。这种地域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3.文化传承性

民族传统体育在世代相传中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其技术动作、竞赛规则、文化仪式等方面都在不断传承与演变。它不仅是身体活动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如武术中所蕴含的侠义精神、尊师重道的传统等。

三、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文化认同基础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元的项目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画卷。各民族学生在参与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能够深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与互补,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认同基础。例如,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开设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示与体验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民族情感纽带

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伴随着民族节日、庆典等活动开展,具有浓郁的民族情感色彩。在高校教学环境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各民族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共同训练、竞赛与表演,学生们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消除民族隔阂,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形成一种超越民族界限的情感纽带。如高校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民族学生组队参赛,在激烈的竞争与欢乐的合作中加深民族情感联系。

(三)精神凝聚力量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着诸如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等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民族传统体育时,能够深刻体会并传承这些精神力量,将个人的成长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责任感,从而凝聚成一股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例如,武术训练中对毅力和恒心的培养,以及团队体育项目中对集体荣誉的追求,都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与共同体意识。

四、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1.多元项目融合

构建包含多民族特色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在课程设置中既有汉族的传统武术、养生功法,又有少数民族的特色体育项目。可以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进行分层分类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广泛接触和了解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例如,对于体育专业学生可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专项训练与理论研究,而对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则侧重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普及与体验。


2.文化内涵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传授体育技能,更要讲述项目的起源、发展历程、文化意义以及与民族精神的联系。例如,在讲解太极拳时,除了动作要领,还应介绍其蕴含的阴阳平衡、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深刻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1.情境教学法

创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情境,如模拟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场景、民族节日庆典氛围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与文化氛围。例如,在教授蒙古族摔跤时,布置具有蒙古草原特色的教学场地,播放蒙古传统音乐,让学生穿着蒙古传统服饰进行学习与竞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代入感。

2. 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应用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动画、图片等展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彩瞬间、历史演变及文化背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易懂。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教学空间与时间,如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资源库、在线课程平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例如,通过线上平台分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讲座视频、在线组织项目讨论与交流活动等,促进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广泛传播。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专业素养提升

定期组织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包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能培训、文化理论知识培训、教学方法培训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鼓励教师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与文化采风,亲身体验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环境与文化魅力,丰富教学素材与实践经验。例如,选派教师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参与当地传统体育活动,与民间艺人、体育传承人交流学习,提升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感悟与传承能力。

2. 多元文化背景师资引进

引进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体育教师,充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为教学带来多元视角与文化活力。这些教师能够凭借自身的民族文化优势,更好地传授本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文化,促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招聘少数民族体育教师开展本民族特色体育课程教学,并组织跨民族教师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研讨与合作教学,打造多元文化融合的教学环境。

(四)营造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1.社团活动开展

扶持和鼓励高校成立各类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如武术协会、民族舞蹈社团、传统体育项目俱乐部等,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社团定期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氛围。例如,举办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各社团在文化节期间展示特色项目、举办表演与竞赛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和热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2.校园文化设施建设

在校园内建设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景观设施、文化长廊、展示馆等,展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历史文物、图片资料等内容,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例如,在校园文化长廊设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专栏,展示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彩瞬间与文化故事;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示馆,陈列相关器材、服饰、文献等实物资料,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场所。

五、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面临的挑战

1.教学资源匮乏

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器材、场地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教学项目的开展需求。同时,教学教材内容不够丰富完善,缺乏系统全面且具有时代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

2.文化差异与理解障碍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在跨民族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导致的学生理解与接受困难。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规则习俗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参与。

3.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大多侧重于体育技能考核,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认知、情感态度、民族精神传承等方面的评价,难以全面衡量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学习成果与成长进步,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应对策略

1.资源整合与拓展

高校应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器材场地条件,同时整合社会资源,与民族地区体育机构、文化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教学资源与实践基地。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或参与编写高质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2.文化教育与引导

在教学前增加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减少文化理解障碍。采用循序渐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讲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与规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体会与感悟。同时,组织跨民族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沟通与相互理解。

3.构建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除体育技能考核外,增加对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掌握程度、民族情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民族精神传承与践行等方面的评价指标。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通过课堂表现、小组项目、文化调研论文、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习过程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贡献与成长。

六、结论

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特点,充分发挥其在文化认同、民族情感纽带、精神凝聚等方面的功能,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实施路径,并积极应对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能够有效地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团结与协作,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与繁荣发展培养具有深厚民族情怀和强烈国家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并世代传承。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应持续重视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探索与创新,使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综合评价机制研究与实践”(20EDE371);2024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 “高等教育体育教师教学业绩成效综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GJB1424001);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3-KYYWF-158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20&ZD037);2022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SJGSX2022013);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GJB1422017);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高等学校思政课培育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研究”(2023-KYYWF-1578);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SJGY20200558);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委托项目“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实践”(SJGZ20220061);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面上项目“缪凤林教育思想研究——兼论其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12532255)


作者简介:

国梁(1974-),男,汉族,硕士,黑龙江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教授,研究方向: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与评估、民族体育。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