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如国:内陆开放高地“高”在引领驱动
长江日报 2024-12-16 09:29

作者:范如国(作者单位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国家治理与经济体系现代化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勇于探索”,明确要求“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深刻理解内陆开放和开放高地,有助于湖北武汉更好承担使命,在国家战略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 内陆开放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潜力和动力

内陆开放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大潜力和动力所在,是拓展开放型经济广度和深度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和显著特征。40多年来,通过开放引领改革、开放促进发展,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和对外贸易大国,对外开放从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到沿边、沿江、内陆地区由东及西渐次展开。客观而言,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发展迅速的同时,内陆地区发展与东部沿海存在不小的差距。现阶段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开放程度的不协调,更多体现为内陆和沿海开放的不协调。

改革开放从关系上讲既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国内各地相互间开放、不同体制间人员相互流动、不同类型机构间彼此协同,即对内开放。随着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相互耦合、国内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带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国际环境急遽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复杂艰巨,面对这些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压力和影响,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创新内陆开放模式,激发广袤内陆地区的开放活力,形成对外开放的战略腹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 开放格局走向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今天,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改革开放要有新开拓”。这包括两个向度,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对内开放,为的是解决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还不强,国内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存在难点堵点断点,以现代服务业为标志的高水平开放滞后于培育现代经济体系现实需要,数字贸易高水平开放进展较慢,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资源面临不少阻碍。

如今,从外部看,伴随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国际经贸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日益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面临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发生深刻演变。从内部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规模、结构和要素等方面已发生重大变化,高质量发展需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出口拉动转向依靠创新、消费、要素、出口等协同拉动,需要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改革,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对内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循环,需要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统一的国内市场、高标准的市场体系、现代化的物流网络作支撑,需要扫清阻碍新发展格局的各种障碍,消除“门户之见”和地方保护主义,解决产品市场、物流网络、要素流动“碎片化”问题,减少区域贸易壁垒,降低地区间贸易成本……这些都需要在坚实的对内对外开放条件下才能实现;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更是需要对内对外开放。

我国是具有典型区域经济特征的大国,在资源禀赋状况、地理区位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物流条件等方面具有极大差异性,在实施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进程中需要统筹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内在动力。在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和超大特大城市开放先导地位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步伐,助推内陆地区成为开放前沿,推动沿边开发开放高质量发展。未来,中国区域开放布局有望更加优化,构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 内陆开放高地之“高”,高在引领和驱动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战略腹地大,内陆开放需要一批实力较强、开放程度较高的超大城市起到重要枢纽作用。

武汉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唯一的超大城市,处在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位置,应当起到关键支点作用。内陆开放高地之“高”,首先是在区位枢纽方面。武汉要充分发挥陆运、水运、航运方面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对外开放的通道体系、口岸体系、物流体系,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和区域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把武汉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同时,武汉要着力建设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门户。作为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通过建立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机制,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的全面对接,推动自贸区、综保区和国际产业园等各类开放平台融合互促、协同发展等,武汉能够带动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武汉作为开放枢纽城市的功能。

在新发展格局中,“枢纽”不只是地理流通层面,且要在更深层次,特别是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上。武汉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很多的经验,在产业、制度及科技曾经产生过在全国产生很好影响的经验和成果。武汉要加快产业的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服务化及融合化,从产业结构、产业创造、产业技术、产业设计、产业重构、产业市场化等方面对武汉的产业进行创新性、前瞻性分析、谋划和布局,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大胆开展产业与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策源、技术转移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建设全国性或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制造产业高地、数字经济高地、现代农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全国或区域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和产业集群,催生更多武汉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开辟武汉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打造武汉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让武汉的产业与技术创新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还要强化制度型开放探索,稳步扩大制度型对内对外开放,在体制、机制、规则、规制、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方面先创先行,着力打造全国制度型对内开放新样本,以制度型开放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建立公平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统一社会信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统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能源等要素与资源市场,探索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形式,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将武汉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制度型开放高地。

编辑:余淮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