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希(作者单位为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就地城镇化成为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鲜明特点。人口的集聚必然会带来城镇的教育新需求。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而新优质学校建设则是重要举措。
■ 城镇化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新要求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数量”和“速度”,转向关注于“人”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
2023年7月,《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将“扩增一批新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供给大幅增加”,提出按3至5年一周期,制定新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通过高起点举办新建学校、改造帮扶基础相对较好的学校等方式,加快办好一批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城镇化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高标准建设。新优质学校不仅需落实新的校舍建设、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等办学条件标准,更需适应新时代的育人新理念,秉持更加科学、多元的教育标准。在实现办学条件较优的基础上,新优质学校需真正关注人的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通过更丰富的教育过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多样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敢担当的一代新人,树立了新时代好学校的价值标杆。
要求高质量发展。新优质学校不仅需及时解决自身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着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还需围绕课程建设、学与教变革、队伍建设、学校治理等关键问题,以优质增量拉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更多学校走向优质办学,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要求创新性驱动。新优质学校建设不只是城区学校的发展,还应注重乡村新优质学校的发展。通过创生学校发展新方式,采取以城带乡、对口帮扶等模式全面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并以队伍建设和数字化赋能为支撑,健全机制着力缩小办学质量差距,整体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发展。
■ 回归育人本质,促进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为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需进一步通过理念引领、优势带动、评估促进等多元化路径促进新优质学校建设。
回归育人本质,培育新优质学校发展内生动力。新优质学校之“新”首先表现在办学理念,强调从追逐现实功利的教育价值取向转向追求教育对人发展的价值,即回归育人本质,满足每位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建好新优质学校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转变为实践,依据建设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指引,进行理念创新与践行。
发挥优势带动,放大新优质学校建设辐射效应。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等方式建好一批新优质学校,形成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学校集群,已成为当前很多地方正在探索的有效路径。例如,湖北省探索将教联体作为县域教育治理基本单元,推动教育传统城乡二元治理体制系统重塑和整体重构,以1所优质学校为核心学校,通过“大校联小校”“强校联弱校”等方式,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或新建学校联合办学,打造“共同发展”联动生态。
强化评估改进,促进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教育评估是对教育现象和活动的价值判断,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新优质学校作为一种新型学校成长方式,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管理机制等方面创生了许多新内容与新办法。通过内外部评估相结合,既可以进一步总结提炼新优质学校的创新性实践经验,丰富充实新优质学校发展内涵,也可以诊断学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明确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建设更多办学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