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都市圈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长江日报 2024-12-11 10:16

12月5日,《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空间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空间规划》指出,湖北省联结东西、承接南北,是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地区,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武汉都市圈,《空间规划》明确指出,“在武汉都市圈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支持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此外,《空间规划》还明确要求,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空间规划》获批,对武汉都市圈建设有何指导意义?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12月6日,沪渝高速武黄段(武黄高速)改扩建项目蒲团大桥左幅架梁工作完成。目前,沪渝高速武黄段和黄黄段正在改扩建,项目完成后,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通讯员王可 摄

■ 对武汉都市圈发展更高的期待

“历经5年,我院参与编制的《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终于批复了。”12月6日,得知《空间规划》获批,参与规划编制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二级教授李红非常开心。

李红介绍,《空间规划》是集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兼具资源保护与利用、空间开发与保障多功能,经国务院批复的法定规划,是本世纪湖北第二部国务院批复的省域层面的空间发展性规划,是对湖北省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李红表示,《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武汉都市圈是国家级都市圈,将“支持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写进《空间规划》,是进一步从国家层面明确武汉都市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空间规划》强调武汉都市圈要同城化发展,是在原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李红说,同城化发展涉及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区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生态保护、政策机制等多方面,要求在空间互联互通、发展协调协同、功能互补互济、治理共谋共为上更加紧密。

“从武汉城市圈到武汉都市圈,从一体化到同城化,体现了新时期国家对湖北对武汉以及对武汉都市圈发展更高的期待。”李红说。

■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助力都市圈建设

11月26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全国82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来自武汉都市圈的洪山菜薹、仙桃黄鳝位列其中。

洪山菜薹被誉为“金殿御菜”,是武汉市洪山区非遗保护项目。近年来,通过强化产学研对接,7家企业获得“洪山菜薹”区域公用品牌授权,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洪山菜薹提纯复壮、新种质创制,并在宜昌、恩施、内蒙古等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推广试种,不断加大洪山菜薹市场供给。仙桃黄鳝是湖北特色淡水产品名片之一,全省已初步形成以仙桃为核心,以监利、公安、赤壁等县市为重点的黄鳝产业带,全省黄鳝养殖面积67万亩,总产量约占全国47.8%,居全国第一。2024年,“仙桃黄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再创新高,达226.71亿元。

此前,武汉都市圈还有潜江龙虾、武穴佛手山药、赤壁青砖茶和来凤藤茶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空间规划》明确指出,在武汉都市圈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李红介绍,湖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根据湖北的地域特色,鄂西农林业发达,鄂中是湖北粮食主产地,而以鄂东为主的武汉都市圈人口聚集、城镇化水平高,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可以为都市圈建设服务。

■ 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使命

“《空间规划》和习近平总书记11月到湖北考察对湖北、武汉以及武汉都市圈的要求是一致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说,要求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充分看中了湖北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枢纽作用,对湖北寄予厚望,将扩大湖北和武汉的带动范围。

秦尊文表示,《空间规划》提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主体功能定位,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国务院此前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武汉都市圈定位为重点开发区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空间规划》也提出支持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建设武汉都市圈实际上就是建设大武汉,从武汉到大武汉,武汉的辐射带动能力将更强。

“总书记要求‘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空间规划》指出,‘依托重要交通廊道推动城镇发展’。”秦尊文介绍,武汉都市圈可以依托两个重要的交通廊道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一个是京广通道,沿京广线布局有孝感、武汉、咸宁、岳阳、长沙、株洲城市带。另一条为沿江—京九城廊道,这一廊道的城镇更加密集,在湖北境内有武鄂黄黄绵延带,江西省境内有九江到南昌的昌九走廊。

秦尊文表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写进了《空间规划》,这是国家赋予湖北、武汉以及武汉都市圈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武汉都市圈要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合作,主动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总书记湖北考察讲话为武汉都市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北省武汉都市圈研究会会长、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春洋也表示,《空间规划》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进一步提升了武汉都市圈的战略地位。

李春洋表示,武汉都市圈地处京广轴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发展主轴交汇点,区域优势显著,是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之地,目标是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辐射中心、交通枢纽中心、科创引领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和流域治理示范中心。

■ 跨界合作 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李春洋建议,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武汉都市圈要做好“四篇文章”。

第一,强化跨界合作。加强跨区域合作,探索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强武汉与长沙、南昌等城市之间的高铁、高速公路连接,缩短城市间通行时间,促进人员、物资的高效流通。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汉江等流域,共同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联合开展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确保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环境质量提升。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完善区域产业政策,强化中心区产业集聚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统筹发展。湖北发挥武汉科教资源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聚焦于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与先进制造业核心区。湖南大力发展文化与工业深度融合的特色产业集群,江西利用航空产业的既有资源与发展潜力,全力构建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并在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发力,塑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建立区域内高校联盟,开展教师交流、学生互换与联合科研项目,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实现远程诊疗、专家共享等服务,提升区域整体公共服务水平与均等化程度。

第二,深化园区合作。加强省际产业合作,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园区共建,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园区合作平台,提升合作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武汉都市圈与周边城市共同打造跨区域产业园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建立长江中游临港产业经济带,强化产业园区共享共建机制,建立园区合作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统一区域内产业园区的优惠政策与招商政策。推动园区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打造产业集群,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协同关系。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政策框架,为企业提供稳定、透明且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

第三,推进联合科技攻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打通原始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共同打造创新平台,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大平台,汇聚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协同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以武汉的科研实力为依托,联合长沙、南昌等地的优势学科与企业研发力量,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与产业技术水平。

第四,合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打破行政壁垒与市场分割,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场监管合作与政策协同。统一市场准入标准与监管规则,建立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商品、要素自由流动与公平竞争,打造一体化的区域大市场。提升政务服务协同水平,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务服务信息共享与一网通办,实现企业注册登记、项目审批、税务办理等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协同办理。建立跨区域政务服务协调机制与投诉处理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与服务效能监督考核,为企业与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公平公正的政务服务环境。

(长江日报记者杨文平 高喜明)

【编辑:姚昊】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