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记者李沁雪 张靖
“人工智能不仅模糊了艺术创作者与技术工具之间的界限,还通过合成创意的方式重构了艺术的生产、传播与体验模式。”12月7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第四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24长江文化促进会学术年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蔡新元以《人工智能与设计考古》为题作主旨演讲。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蔡新元以《人工智能与设计考古》为题作主旨演讲。长江网记者彭年 摄
“合成创意”成为艺术的本质特征与核心价值
在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带来了艺术语言和形式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已超越工具的范畴迈向“智能体”发展,其创作过程与作品内涵开始引发人类关于技术与人文的双重思考。
蔡新元认为,如今ChatGPT和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模型的广泛应用与快速迭代不仅再次推动了人工智能从工具角色向创造主体的转变,也使艺术创作从传统媒介中突破出来,进入了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成时代”。“这种转型,不仅重构了艺术的生产与传播模式,还对艺术本质、创作者身份及作品的价值评判标准提出了全新挑战。”他说。
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该如何发展?艺术又如何迈向新的篇章?蔡新元提出,“合成创意”成为艺术的本质特征与核心价值。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创作将空间体和智能体结合,由人工设计转向共创生态,这不仅体现在日常艺术与设计中,也在考古相关项目中得以延展。”蔡新元介绍,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尝试以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的文化元素为灵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了一套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服装。
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模型分析遗址玉凤及相关文化元素,在上万张图片的基础上生成设计方案,并最终完成了一套具有浓厚文化意涵的服装作品。“这一设计不仅在巴黎成功展出,还证明了技术驱动下的艺术创作可以在文化传播与跨界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他说。
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技术变革,充分发掘其所带来的新机遇
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俨然成为多学科协作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蔡新元强调,如今的关键问题不再是专业界限的设定,而是如何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技术变革,充分发掘其所带来的新机遇,为各领域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艺术的本质在于它是当代精神的集合,而这一集合必然涵盖当代技术。因此,可以预见‘艺术必然终结于人工智能’。”蔡新元解释,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新的艺术范式正在快速产生,这些范式带来了观念、主体、对象、程序及艺术家角色的全面变革。正因如此,人工智能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同时也为当代艺术院校提供了契机——如何快速理解并推动新一轮人工智能驱动的艺术革命,成为其发展的核心任务。
蔡新元进一步以《蒙娜丽莎》的不同阶段创作为例,阐释了技术对艺术演进的推动作用,并将艺术分为四个时代:模仿的时代、观念的时代、数字的时代,以及目前所处的“生成的时代”。
“尽管艺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多次宣告‘终结’,但实际上,每一次‘终结’总是孕育着新艺术形式的诞生。”蔡新元提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艺术正经历一场范式革命,从模仿、观念、数字跨入了“生成时代”,艺术正从传统形式向多元生成转型。
蔡新元认为,如果将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比作攀登一座高峰,目前的探索阶段可以被视为“智能体1.0时代”。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主要被视为一种辅助工具,为艺术家提供新的媒介与技术支持。然而,这仅仅是起点。未来的目标是推动人工智能从“工具”转变为“方法”,即通过人工智能自构艺术创作的逻辑与体系。最终,人工智能可能作为艺术的主体,完全独立地定义并创造艺术,这将开启艺术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代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