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21时30分,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十堰市柳林中学校门口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三五成群,走向公交站。6辆公交车排列整齐静候学生到来。每辆车上都有一个编号,代表着不同的线路。在十堰城区,柳林中学和车城高中都开通了“夜行定制公交”,共计15台车,每晚接送学生近千名。
公共交通是城市流动的血脉,公交车是市民身边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近年来,十堰市公交集团遵循“乘客至上、服务为本”宗旨,全力打造“责任公交、文明公交、绿色公交、平安公交、智慧公交、和谐公交”,进一步便捷群众安全、便捷、舒适出行。穿行于城市间,一辆辆公交车串联起市民便捷出行的“生活圈”,不断刷新群众出行的“幸福指数”。
便民公交——小车轮承载大民生
“再不用挑着担子去赶车了,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车去城里卖菜,不仅省时省力,一年下来还能攒上万元钱。”郧阳区柳陂镇高岭村的菜农吴兴建对十堰“蔬菜公交”赞不绝口。
柳陂镇距离十堰中心城区29.5公里,是广大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此前,从柳陂镇到六堰的103公交线路在运行高峰期,菜农携带菜筐、扁担很占位置,时常与其他乘客发生磕碰,经常因为挤车而影响发车时间。
经过调研,市公交集团创新开通了“蔬菜专线”,将103路分为两条线路,1号线经过柳陂老街,2号线经过卧龙岗社区,基本覆盖柳陂镇全部菜农。每天提前10分钟发车,沿途合理设置站点,同时对车辆进行改造,减少座位,加装货架供菜农摆放箩筐,配备志愿服务人员协助菜农规整货品、维护秩序,有效解决了乘车远、上车挤、出行难问题,为菜农们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近年来,十堰公交延长15条公交线路运营时间,运行通村、园区线路41条;开通、优化3条机场专线,进一步丰富完善机场、高铁到武当山景区的公交系统;累计打造敬老爱老、通学公交专线20条,落实退役军人(优抚对象)、武当人才、道德模范免费乘公交优待政策,发放荣军卡、武当人才卡、好人卡2万余张;组建12支公交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候车环境大清洁”“文明交通·低碳出行”等活动,乘客服务满意率达97%,公交出行分担率位居全省前列。
绿色出行——引领环保新风尚
大红“囍”字挂在公交车头,车身上印着“我们结婚啦”,LED屏上显示“520”车号,滚动播放着新人的名字……9月15日,一辆喜庆浪漫的公交车在北京路和上海路行驶,吸引了路过群众的目光。这是十堰市一对新人别出心裁,用公交车当婚车,在全城市民的见证下,开启人生幸福之旅。
提供公交婚车服务,是市公交集团打造的社会便民服务项目,旨在引导广大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倡导社会新风,营造更加畅美安全的交通出行环境。目前,选择公交车作为新婚用车,正成为十堰新婚青年的新时尚。
近年来,市公交集团锚定十堰市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定位,推动公交设施和公交服务“向绿”转型,为城市发展夯实绿色底盘。结合城市建设,先后建成投用十堰西城公交停保场、22厂公交首末站等公交场站,新建25个港湾式公交站、50座智慧公交站廊,施划24.9公里公交专用道。建成重庆路公交新能源充电站,加快传统能源老旧车辆报废,新增150台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建立能源管控体系、NC单车能耗模块,接入全省能源在线监控平台,提升车辆能耗管控能力。借助大规模设备更新的“东风”,对480余台车辆的缺陷电池集中换装,保障了线路正常营运,根除了电池安全隐患。目前,十堰公交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91%,年节约标准煤1.66万吨、减少碳排放4.14万吨。
科技赋能——市民乘车更便捷
市民的需求在哪里,十堰公交的服务就到哪里。
市公交集团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车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转化应用,以“智慧赋能”“科技赋能”助力公交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投资新建4处智慧停车系统,开放符合社会停车条件的场站,提升公交场站综合效益。升级车辆智能调度系统,建成公交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乘客大数据分析诊断线网问题,动态优化调整线路6条、站点40个,精准匹配运力调度,进一步提高营运效率,降低候车时间,让市民乘坐绿色公交更经济、更便捷。
打造“十堰公交APP”,优化公交电子站台智能系统,整合公交线路运行信息查询、公交关联性产业服务等功能;持续推广车城通“全国一卡通”及移动支付系统,不断丰富公交出行支付方式,公交刷卡、扫码乘车、现金支付等应有尽有,让便民的智能化服务与管理不断升级。
运营中,司机规范服务用语,严守交规,不乱变道、乱鸣笛、乱插队;为重点公交线路配设急救“小红包”,在客流较大公交场站配备心脏骤停急救设备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让公交不仅是便民出行服务,更是紧急情况下的“生命救援”……
目前,十堰公交集团拥有各类车辆1000余台、公交线路102条,线网总长度600余公里,年客运量约1.4亿人次。在世界武当太极大会、梨花村演唱会、国庆黄金周等大型活动或重要时间节点,开设公交直通车、设立摆渡专线,圆满完成了迎新春长跑、十堰马拉松等运输保障任务,畅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称赞。(记者 吴楠 通讯员 柯鹏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