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初冬的汉江之畔,一场美轮美奂的宪法宣传主题灯光秀绚烂上演,鳞次栉比的楼宇上滚动着一条条宪法宣传标语。这一幕幕光影交织的画面,既扮靓了城市夜空,也让法治宣传可感可及。
自“八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以来,我市大力推进普法创新,深度践行“八五”普法工作规划的各项要求,持续强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让法治观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社会各个角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今年5月,我市举办为期两天的“八五”普法骨干培训班,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等内容对相关普法工作人员和普法志愿者授课。樊城区司法局普法科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后表示受益匪浅。
紧扣“关键少数”,彰显头雁引领效能。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聚焦宪法、民法典等普法重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放在全面依法治市的首要位置,市委、市政府带头学法,将法治内容纳入“襄阳论坛”、市政府常务会议学习重要内容;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拟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和宪法宣誓覆盖率100%;将法治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课程,开展学法用法类培训;出台《襄阳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形成浓厚的法治学习氛围。
法治推进既要抓好“关键少数”,也要抓好重点群体,而青少年普法更是重中之重。为此,我市积极作为,印发《襄阳市法治副校长选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实现中小学、幼儿园法治副校长100%配备;借法治讲座、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举办校园活动,覆盖62万余人次师生;市司法局与市教育局联合在学校开展“我眼中的法治政府演讲视频”评选,展播500余件佳作;踊跃参加全省“护航成长 与法同行”法治精品课征集展播活动,申报量(184篇)居全省之首。高新区各学校“一月一法”学法活动如火如荼,借国旗下讲话等集中学法,厚植青少年学法氛围,为法治社会建设培育新生力量。
除此之外,我市还注重特殊群体权益保护。针对老年人权益维护,借《讲法说理》电视节目举办“养老反诈”法律知识讲座,吸引15万名受众参与;在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民生工程上,全市10个法律援助机构均开辟绿色通道,精准服务老弱病残、农民工、军人军属等群体;针对留守儿童、妇女、孤寡老人,整合多方力量进行结对帮扶,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服务,4.3万人次受益。各级工会积极践行“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惠及15000余名农民工。同时,为打通普法为民“最后一公里”,我市在基层治理发力:打造法治文化公园、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象化呈现,让民众在日常休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滋养;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遴选、培训并任用1.4万余名“法律明白人”深入村、社区,实现村民小组(网格)覆盖率达93.44%;持续开展“律师周四有约”活动,为社区居民送上专业的法律服务与法治宣传,切实让普法工作深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通普法路径的“梗阻”。
此外,我市还巧用“报、网、端、微、屏”等媒体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普法襄阳故事”,全方位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法治文化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襄阳市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中,市委依法治市办紧扣大局,多管齐下,短信推送、宣传片制作、资料印发等宣传活动高频推进,成功营造浓厚法治氛围。2022年,我市凭借突出的法治建设成效荣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2023年,持续奋进,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其间,市委依法治市办等3家单位和3名同志因表现卓越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和个人”;市委政法委等18家单位和18名同志被评为“全省‘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和个人”;宜城市鄢城街道宋玉社区等7个村(社区)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典范,为全市乃至全国的法治建设版图增添了一抹亮色。
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敢为先。“在法治建设的浩瀚海洋中,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整合法治资源,创新普法模式,精准锚定受众,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最坚实的法治保障。”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何爱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