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线”守护一座城
合肥一案例入选首批50个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
燃气、供水、电网、桥梁……这些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城市基础设施,就像人体的“神经”和“血管”,是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被喻为“城市生命线”。
日前,国家数据局发布了首批50个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其中,合肥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组织申报的“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案例成功入选。
这条“生命线”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为何称之为城市安全“守护神”?
夯实城市安全数据底座
无论白天黑夜,每天都在长达2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中穿梭,对消防设施、燃气管网泄漏等情况进行巡检,这是合肥高新区综合管廊运维人员汪俊和同事们的工作日常。
“目前电缆运行温度正常,图像识别显示无异物闯入。”近日,从地下管廊转至位于裕溪路的电缆隧道,国网合肥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的工作人员将结果及时上报,并有针对性地做好运维检修。
记者了解到,通过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合肥对城市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综合管廊、桥梁等设施进行实时监测,累计普查和竣工测量动态更新各类市政地下管网5.5万公里,并建立起覆盖地上地下的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
走进位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里的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屏幕上实时更新着燃气、供水、桥梁等设施的监测数据,红、橙、黄、蓝四色分别代表不同等级的安全风险,全市重要基础设施的隐患点清晰可辨。
科学布置点位、大屏实时监测、风险及时预警、人员定时巡检……为破解城市安全发展难题,这里的科研工作者等比例搭建了地下管网,模拟城市各类埋地管线的泄漏、破损、形变等多种灾害的演变过程,为相关部门的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构建城市“安全屏障”
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生命线?
合肥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包含了桥梁、燃气管线、供排水管线、热力管线等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生命线”。
2015年,合肥市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9年后,合肥建成了以场景应用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这条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运行安全网建成后,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事故发生率下降60%,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高。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袁宏永告诉记者:“目前,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及其孵化企业拥有各类科技产业人才1500余人,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消防安全、激光传感装备、安全新材料等18个实验室”。
一网管全城
城市生命线是合肥加快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场景。乘着“数字化”东风,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管理实现了从被动解决到主动防控的转变,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据悉,合肥市围绕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消防、水环境、综合管廊等八大领域,共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监测设备,实时监测137座桥梁、7316公里地下管网,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监测网络。
从“一屏观全域”到“一网管全城”,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实现了从一域探索向国内外推广的转变,已在全国60多个城市和新加坡等十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李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