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尊文:加速打造“两高地”、增强“两功能”
长江日报 2024-11-25 14:57

作者:秦尊文(作者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

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调研,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湖北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并要求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两高地”“两功能”,武汉要勇挑重担,率先作为。

■ 从科技创新中心到科技创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北“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两年前,2022年4月,国务院审核同意湖北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赋予其打造“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创新增长极的新使命。这是继北京市、上海市、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后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

从科技创新中心到科技创新高地,意味着湖北武汉在“科技创新”上担当的全局责任更重,作用更大。武汉要将“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开关、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引擎,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一是积极投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湖北武汉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依托在汉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持国家实验室或基地建设,对新获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资金支持。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军民协同,提升创新平台支撑能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对经国家或省立项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配套资金。

二是大力建设各级创新平台。武汉搭建了高能级创新平台,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总书记考察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就是一个市级创新平台。再如,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项目、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武汉超算中心等,这些平台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普惠的算力服务,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区级平台如江夏区从广东引入相关机构成立了“大湾区科创服务中心”,很好地发挥了平台作用。

三是增强原始创新策源功能。近年来,武汉涌现出多项科研成果,如华中科技大学技术团队实现全球最大单机功率风力发电机转子的整体充磁、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揭开黑洞吸积磁场奥秘等,这些成果彰显了武汉的创新能力。目前,武汉正支持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生物医学影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设施建成后,将为我国生物医学基础研究、高端生命科学仪器与医学影像装备的研制及应用提供先进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全面提升生物医学前沿及健康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的能力。

四是围绕重点产业强化“四链融合”。要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叫得响的品牌。深化科研组织改革,建立“产业出题、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攻关机制。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给予资金支持。鼓励中央在汉单位深度参与武汉科创高地建设,激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设立科技金融工作站,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要为创新链、产业链配套完善人才链,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建立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引进机制,根据人才需求提供不设上限的定制化支持。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按照规定兼职创新、离岗创办企业,并取得合法报酬。

五是力争在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在脑科学和类脑智能领域、量子科技领域,基因技术领域、6G领域,航空航天领域、氢能领域等,武汉都有很好的科技基础和产业基础,可以在这些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引领国内相关产业发展。

■ 从内陆开放新高地到内陆开放高地

此次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北武汉“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对我们加速提高内陆开放水平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武汉九省通衢,依托交通枢纽、科技枢纽、产业枢纽、文化枢纽、生态枢纽,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一是打造新时代“祖国立交桥”。武汉要加强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锚定交通强国试点建设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两大目标,加快推动内陆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交通行业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发展。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交通装备以实现交通减污降碳,形成绿色交通低碳发展长效机制。同时深化交通运输行业改革,提升立体交通网络治理能力,加快制定综合交通枢纽、多式联运、新业态新模式等标准规范,加强不同运输方式标准统筹协调,积极参与国际交通组织,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的国际化水平。

二是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对内开放就是深化国内区域合作,都市圈、城市群建设是一个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指出:“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不仅明确了武汉都市圈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地位,也明确了武汉对内开放“重中之重”。

要以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为引领,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

要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健全统一社会信用制度。

要积极探索数字经济赋能,通过整合市场内碎片化或离散化信息,在数字平台实现即时共享,破除商品、服务和信息传输的空间地理限制,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要充分认识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排斥对外开放,而是要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武汉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积极发展近洋直航,探索开行远洋快线,做强出海出境主通道;向西依托中欧班列(武汉),巩固直达欧洲、中亚铁路干线,谋划至中亚、南亚新通道线路布局;向南抢抓RCEP机遇,加快布局连接东盟的铁海联运通道;向北着力完善中欧班列境外通道网络,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推动江海铁国际联运(东方港)班列班轮化运行。加快实施武汉天河机场与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客货运“双枢纽”战略,优化完善航线网络布局,加快形成“链接全球、覆盖广泛”的航空国际大通道,将武汉真正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

三是以制度型开放深化内外贸一体化改革。武汉不靠海、不沿边,只有积极探索制度型开放,才能由沿海沿边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

要进一步推进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建设,加快制度型开放探索,从而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加快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检验认证衔接和监管衔接;进一步畅通内外贸市场渠道对接机制,培育一批内外贸融合展会和内外贸融合商品交易市场;要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内外贸信用体系、内外贸人才支撑等制度,优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和内外贸品牌建设,推动商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内外贸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四是打造国际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中碳登”位于武汉,不仅是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而且是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由此,武汉可以发展成为我国碳金融中心:推出采用标准化合同的远期产品,为国家进一步发行碳期货债券奠定基础,借助武汉碳交易的先发优势,加快打造国际碳交易中心,并为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找到一个较宽并且可持续的出口。

五是加快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经验证明,开设领事馆都是大区性城市,可以覆盖周边一般性省会城市,同时会带来领事馆派出国很多企业入驻。其次,要吸引更多的外国大企业在汉设立区域性总部。这些总部由于管辖覆盖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武汉服务周边开放型经济增添了新的平台,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另外,要发挥国际化商业组织的作用。再次,建设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发挥武汉高教优势,积极打造“留学武汉”品牌。讲好武汉故事,以文化为核心,以“大河对话”为平台,打造国际性大河文化的交流、传播中心。

编辑:余淮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