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轮渡上寻找武汉的旧日时光丨全国网友看武汉㊴
长江网 2024-08-25 11:41

【一网情深】如果你来到武汉,想沉浸式体验江河奔流的壮阔,观赏两江四岸的美景,穿越长虹卧波的桥梁,和武汉本地居民一起感受热辣滚烫的市井生活,而又不想花费太多,那么,坐一次武汉轮渡吧!只需1.5元,就可以伴着江风、汽笛和朝霞落日,跟随市民游客的人流,跨过长江汉水,穿行在武汉三镇。轮渡于武汉市民,是日常的交通工具。而在全国网友心中,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跨江摆渡,塑造了武汉和武汉人的底色

武汉虽是一个内陆城市,但却有着“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究其原因,可能与武汉三镇被长江汉水分割,跨江摆渡是武汉人日常的生活不无关系。在没有大桥和现代化渡轮的时代,乘坐木船横渡长江,伴随着不小的风险,这也塑造了武汉人的天生江湖气魄。

贵州网友、文史爱好者“黄骏”网上发文,详述了武汉渡船的历史渊源:

自唐朝到明朝中叶,武汉长江两岸的江夏(今武昌)、汉阳两城并行发展。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汉水改道,在汉阳龟山以北经过并与长江交汇。原来汉阳龟山以北的土地由汉水分隔,形成了汉水北岸的汉口。

武汉是汉口、武昌与汉阳三镇合并而成的称号。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以及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将整个武汉市一分为三,武汉形成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为核心的城镇群的发展格局。

read_image.png

民国时期武汉长江上的轮船及小木船。图片来源网络

正是武汉的地形特征,促使了渡江业的繁荣与兴盛。清代刘献庭游武汉时提到由汉阳东门到武昌平湖门间,渡船最小名“双飞燕”,一人而荡双桨,最捷且稳,坐六八人。且其值甚寡,一人不过小钱二文。故谚云:“行遍天下路,惟有武昌好过渡。”

轮船引入前,武汉三镇市民要跨江到对岸,只能依赖木划这种简陋且有安全隐患的交通工具。根据《武汉地方志》记载,木划子由一人划桨,主要生意是运送来往汉口和武昌两地过江乘客,“船正中竖一桅杆,使用四角帆,为方便乘客,船的中部装有席棚,通常用来运载来自内地的日常用品、易腐坏食品及其他货物,也作客船使用。船上置双桨,船头船尾各一。它们只能在港内航行,很少到武汉近郊”。

这种简陋的木划子有自身的弊端,如运输速度慢、载人少、易受天气影响等,阻碍了三镇之间的沟通往来。此外,以木划子为主要工具的民渡往往贪载,为了招揽生意置渡客的生命于不顾,“架一瓜皮小艇出没于烟波浩渺中”,每年夏季梅雨期以及秋季涨潮期,过江时常发生翻船事故,所以有“黄鹤楼头看覆舟”的说法。

汉学家罗威廉曾这样描述,19世纪武汉三镇间往来非常贫乏,长江天堑把武昌和汉口分割开来,滔滔洪流,江面约1100码,摆渡联系着长江两岸。日本学者水野幸吉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汉口与武昌横隔长江南北相望,对两地的交通带来很多不便。“由于汉水与长江汇流,江流处处呈旋涡状,当强风、涨水季节,由民船渡江非常危险”。而伴随着清代末期民营轮船公司的兴起,三镇市民之间稳定而持续的沟通与交流成为了可能。

1896年,曾任湖北巡警道的冯启钧创办仁记轮船局,开始以楚裕、楚盛两艘汽艇经营轮渡,后改名为厚记公司,仍司其业,这是武汉最早的轮渡公司。1900年,利记轮渡公司开业,有小汽艇利江号和利源号两艘。这两家公司共4艘汽艇,每日均能在汉口与武昌间往返20~22次。两家轮渡公司的运营,整合了汉口、武昌之间的水上交通。武汉轮渡的兴起开辟了武汉水上交通的新形式,与木划相比具有“捷而稳”的优点,“渡江者均以轮船为便”。

因三镇之间的过江需求持续增大,利润丰厚,故有多家轮渡公司先后开办。至1911年,计有仁记、厚记、利记、祥通、荣记、和春、利济、森记等11家轮渡公司先后成立,航线均行驶于汉口王家巷码头至武昌汉阳门码头之间。

《汉口丛谈》这样描述武汉的地形:“汉阳郡城与武昌对峙,大江环抱东南。汉水合滠水、沌水与大江汇于郡北。”长江和汉水对于武汉来说,并不只是充当母亲河一样的生命源头,它构成了自古以来武汉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并且还是荆楚文化生成的必备条件。作为基础性的交通工具,过江轮渡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武汉过江轮渡作为三镇市民的最主要交通工具往返于长江和汉江两岸,民营与官营轮渡相继构建了城市的水上移动空间,促进了汉口、武昌与汉阳间人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分享、沟通和交换,加速了武汉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外地网友纷纷PO出自己坐轮渡拍的美图:

read_image (4).png

微信图片_20241125105811.png

微信图片_20241125105806.png

微信图片_20241125105800.jpg


微信图片_20241125105615.png

read_image (5).png

长江网记者余淮 整理

(值班总编辑 陈志远 值班主任 余淮 值班编辑 王冲)



4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