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网友看武汉

【一网情深】武汉网友“栀子花茉莉花”在网上发文:“我在巴公房子旁边住了几十年,经常路过,没觉得很好看。今年这栋房子突然火了,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这里来打卡、拍照。还有人在房子里面跳舞。现在从房子经过,觉得这个房子真的是挺漂亮的!”汉口巴公房子,这座被外地游客带火的武汉老建筑,到底哪里好?我们来听听全国网友怎么说。
巴公房子,见证了汉口的百年风云,是武汉对外开放的标志
河南网友“天地匠心”是一位近代历史爱好者,他在网上发文《武汉人的巴公房子》,对这段历史做了详细梳理:
民国时期的巴公房子。图片来源网络
上世纪,来自俄国的茶商用蒸汽机和水压机制作砖茶,成为武汉地区第一批近代产业,也帮助汉口成为了占据过半世界茶叶市场的“万里茶道之门”。
1901年,俄国茶商、末世沙皇亲戚巴诺夫兄弟(即“大巴公”与“小巴公”)在汉口租界购买地皮,于旧跑马地出资15万两白银,由景明洋行设计,开始建造巴公房子,又叫“巴诺夫公馆”。之后,这栋豪华公寓落成,是当时俄租界标志性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开始对外出租。
沉稳的清水红砖,灵动的圆形穹顶,雕花门廊上灰白砖石点缀其中,三角形的巴公房子像艘乘风而动的大船,两旁的洞庭街和鄱阳街则是它劈开的两波巨浪。
巴公房子,这栋建成于1910年的俄罗斯风格公寓,不仅见证了武汉近代历史的风云变迁,更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成为了武汉乃至全国的文化地标,可谓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
巴公房子占地面积近五千平方米,有“大巴公”和“小巴公”之分。大、小巴公各占一座,紧靠在一起,中部为三角形天井,形似内院。
建筑共有五层,分为地下1层和地上4层,高16.8米,拥有220个房间。独特的三角形设计不仅使建筑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还巧妙地利用了有限的土地空间。
大楼共有9个出入口,每一面都设有2-3个,使得居民出入十分便捷。此外,大楼内部单元式布局明确,各单元也分别设置出入口,保证了居民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修缮一新的巴公房子,最大程度恢复原貌,焕发了新生的活力。图片来源网络
巴公房子的建筑风格深受俄罗斯影响,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内部则使用木地板、木墙裙,并设有壁炉供暖,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浓郁的俄罗斯风情。
大坡度屋顶、拱形窗等建筑细节处理得精致入微,展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尤为特别的是,大楼的尖阁三楼设计成一僧侣帽形的厅室,俗称“俄国缠头尖”,这一设计不仅增添了建筑的趣味性,也成为了巴公房子的标志性特征。
巴公房子的设计布局极具特色,在当时的建筑设计中更是十分罕见。其为砖木结构,廊檐、露台、曲栏、拱券和立柱各显精致,整体呈等腰三角形,是当时汉口最大的高等公寓楼。
巴公房子建成的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不久,俄国十月革命接踵而至,沙皇统治被推翻,巴诺夫兄弟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于1921年离开了汉口。
广东网友“贝果先生”深入分析了巴公房子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巴公房子的建立,是西方文化在武汉的一个重要体现。在那个时期,西方列强逐渐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武汉作为通商口岸之一,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巴公房子的出现,代表了西方建筑艺术与文化的传入,为武汉的近代建筑风格打下了独特的烙印。
巴公房子见证了武汉近代历史的变迁。图片来源网络
巴公房子的文化价值首先是建筑美学价值。巴公房子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红砖外墙和欧式建筑风格使其在周围的传统建筑中脱颖而出。大坡度屋顶、拱形窗等建筑细节处理得精致入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栋建筑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外在的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其内在的空间布局和装饰上。走进巴公房子,你会被其高挑的空间、精美的装饰和细腻的家具所吸引。
巴公房子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见证了武汉近代历史的变迁,还记录了西方文化在武汉的传播和发展。这栋建筑中,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共生。在巴公房子里,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生活方式、东方的传统艺术和武汉本地文化的交融。这种交融是近代武汉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生动体现。
此外,巴公房子还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联。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英国驻武汉领事馆的临时办公地点,为外国侨民提供了重要的庇护。因此,这栋建筑也承载着战争年代的历史记忆。
美国网友“老卡”讲述了一段故事:十几还是二十几年前,巴公孙女女来汉,拿出了房契,以象征意义的1块钱,卖给了武汉,点赞!
上海网友“念冬”回忆:这条路之前去过,许多民国时期的老建筑,保护得很好,也很漂亮。
长江网记者余淮 整理
(值班总编辑 陈志远 值班主任 熊展平 值班编辑 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