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记者高喜明
9月29日,在武汉市“加快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打造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陈雯表示,武汉都市圈位于中国经济地理的中枢,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将挺起中部“脊梁”。
陈雯作报告。记者彭年 摄
中部地区需要更高的起点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雯在报告中说,以往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都是按照从东到西发展的层次梯度推进。这种梯度推进的区域发展方式不能解决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的问题,中部地区也未必能复制东部的发展模式。中部崛起的起点,要找到区别于长三角、大湾区的区域发展特色和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出发点。
“武汉都市圈作为中部地区领衔区域和长江经济带的中枢,应当率先站在更高起点上,并带动中部地区并联动东西,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陈雯在报告中表示。
武汉都市圈位于中国经济地理中枢
在报告中,陈雯详细分析了武汉都市圈在全国新发展格局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地位。
在区位方面,陈雯认为武汉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顺长江黄金水道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自古有“九省通衢”之说。武汉都市圈据地利之便,占交通之要,链接东中西三大地带,是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区域叠加的中心位置,也是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级的重要载体,更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上游乃至广大中西部的战略链接,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
“根据我们AI分析,截至2024年3月,武汉市通过运营商信令算法T-APP测算的常住人口为1220万人左右,全国335个城市中排名第10,劳动力人口约排名第九。本地注册上市企业数量达240个,位列全国城市第9位,地区生产规模增长指数,位居全国城市之中第5,因此武汉的地位举足轻重。”陈雯用一组数据,展示了武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武汉为中心发展的武汉都市圈,更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区,必然在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格局占据重要地位。”
武汉及武汉都市圈是我国菱形城镇化空间格局的重要中枢。长期以来,珠三角、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保持龙头地位,这三个地区的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组成的菱形地区长期是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域,这一“菱形”区域连接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链接了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囊括了全部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集聚了全国将近80%的经济总量和常住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所在、关键所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打造的6条交通主轴均为连接多个城市群的战略通道,有望进一步强化四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力,更好地推动产业和人口向“菱形”区域集聚。
陈雯认为,武汉及武汉都市圈是“菱形”的中枢,更是长江经济带的脊梁。通过要素流动与配置,可链接东西南北的城市群,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合力,在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内外链接的互动优势,将挺起中部“脊梁”。
陈雯作报告。记者彭年 摄
为全国都市圈同城化做示范
在报告中,陈雯多次提到武汉的科创资源。她说,武汉科教资源丰富,是全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之一;科研院所密集,高端人才汇聚,有超过 70 位院士;科研创新平台强大,拥有众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以及汽车及零部件、大健康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湖北东湖科学城是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
陈雯表示,武汉的科技创新完全可以站在全国领先的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推动融合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进而获得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新动能。
发挥创新的新动能,还需要改革的跟进,包括针对激励和监管机制的协同改革,营商环境的优化改革,市场化机制的改革等,才有可能减少内耗、把创新优势转为发展优势。武汉要更好建设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增长极,全面提升都市圈其他城市竞争力,助推湖北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武汉都市圈需要进一步探索让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既增强武汉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也为全国都市圈同城化机制建立做示范。”陈雯在报告的最后说道。
(值班总编辑 蔡早勤 值班主任 高喜明 值班编辑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