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遭“催债”短信骚扰,打车软件被禁用,新“二手号码”如何抹掉“前任”痕迹

前号主欠款,自己不停收到催缴短信;用新手机号登录APP,登上前号主的账户;前号主打车未支付,导致自己被禁用打车软件……自己明明办的是新手机号码,却无端承担很多“前任”遗留下来的问题。长江日报记者发现,此类新“二手号码”带来的困扰普遍存在。专家指出,信息化时代,新“二手号码”问题是数字资源重复利用的重要课题,必须正视并予以解决。连日来,记者就此采访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通信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专家。


 


小朋友电话手表收到的贷款催缴信息和陌生来电。王女士供图

■ 新“二手号码”怎么产生?

注销号码冻结3至6个月后被重新投放

据了解,新“二手号码”的主要来源是已注销的手机号码,包括被动注销(欠费停机用户)和主动注销(用户自行注销号码)。此类新“二手号码”一般多长时间再次进入市场?9月5日,记者采访了湖北省通信管理局。

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按照《电信服务规范》规定,电话号码冻结时限最短为90日(冻结时限指该号码注销至重新启用所需要的时间)。目前,三家电信运营商的号码冻结时长通常在3至6个月之间。若冻结期内原号主不申请找回号码,号码会被重新放出供用户购买使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国家对电信网码号等电信资源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码号是有限资源,重复利用是不可避免的。

业内人士表示,对手机号码进行回收使用,是目前行业内较普遍的做法。这也客观上导致新“二手号码”带来的问题不断出现。

■ 麻烦事为何难解?

信息互通不充分是主要原因

为何新“二手号码”带来的问题屡屡出现?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

“信息互通不充分是造成问题一再出现的主要原因。”赵占领认为,电信运营商无法直接查询和获取用户绑定的各类应用和服务,无法直接对原用户使用该手机号绑定的账号进行直接解绑。一些用户通过手机号绑定的应用和服务的数量庞大、种类复杂,运营商也无法办到对其进行一一解绑,运营商无法单独解决此问题。

同时,相关平台企业也无法确认号码的主人已经更换,只能“认号不认人”,导致类似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

“新‘二手号码’问题,本质上是数字资源重复利用的问题。”他说,随着新需求的不断出现,新手机号码资源供不应求,“一人多号”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二手号码”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一问题必须正视,尽力找到解决办法。”

■ 类似问题如何避免?

工信部“一证通查”方便个人自查

从目前来看,个人购买到新“二手号码”,如果出现了问题,只能通过与相关企业沟通协商的方式来予以解决。

如何知道自己所购买的新手机号码是“二手”的呢?据了解,工信部去年上线的“一证通查2.0”服务,个人可通过手机号码+身份证后6位查询本人名下的互联网关联账号。

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工信微报”“工信部反诈专班”和“中国信通院”三个公众号找到查证入口,支付宝用户可以搜索“一证通查”小程序进入。

记者分别登录四个端口,界面均显示,用户输入电话号码、身份证号后6位和验证码等,即可查询名下包括微信、抖音、支付宝、QQ、淘宝等16个常用App注册情况。

记者输入相关信息后,不久收到一条“工信部反诈中心”发来的短信,短信里详细显示了查询电话号码所注册的互联网账号种类及数量,并提示:“如需查询明细或解绑账号,可点击查询页面的‘解绑与明细查询说明’,进入相应互联网企业的页面进行操作。如有疑问,请联系互联网企业进行咨询。”



“一证通查2.0”界面截图。

■ 运营商承担什么责任?

应告知消费者新号码是否系“二手”

赵占领认为,回收再利用的手机号码在重新启用时,运营商应当保障新用户的利益。运营商对手机号码进行二次销售时,应当告知消费者该号码是“二手号码”,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便或损失,否则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记者采访获悉,各运营商已就此问题推出了一些应对举措。

用户在中国联通App可使用“一号通查”服务。该服务是码号服务推进组在码号服务平台、运营商、互联网等行业服务单位之间建立了手机号码信息共享机制。手机号码用户可查询接入码号服务平台的互联网企业及应用,并可申请清理该号码下非本人注册的互联网应用的服务,但目前接入的互联网企业数量有限。

中国移动官方客服表示,该公司后续将在工信部的指导下继续扩大“二手号码”解绑服务覆盖的应用范围,力争全面覆盖生活、社交、金融、工作等领域。

目前看来,手机号码与App解绑是一项“大工程”。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由于目前不同应用解绑手机号的方式不同,运营商也没有办法进行统一操作,目前仅能建议用户在主动注销手机号前自行操作解绑。“但对于那些被动注销的号码,运营商很难做到告知用户解绑。”

■ 还有哪些应对良方?

“网络身份证”可为“二手号码”松绑

2024年7月26日,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及的国家“网络身份证”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赵占领认为,“网络身份证”推行后,人们无需再通过录入身份信息、输入手机号码及验证码、进行刷脸等额外操作进行网络应用的注册。用户在进行网络注册时将不需要绑定手机号码,这就使得电话号码将不再拥有网络使用痕迹。到时候,因新“二手号码”带来的各类麻烦有望大大减少。

(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编辑:姚昊】


3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