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我们在延安(1)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重要寄语精神,引领大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重温革命历史、牢记初心使命、弘扬延安精神,安徽工业大学“传承红色基因,担当青年使命”实践队积极申报并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赓续红色血脉,助力圣地发展”延安专项活动。7月19日,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王丹丹的带领下,奔赴全国青少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启为期10天的实践活动

实践队师生一行7人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凤凰山麓革命旧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梁家河村史纪念馆及知青旧居地探寻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期间实践队员重温入党誓词,聆听《毛泽东与毛岸英特殊父子情》、《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习仲勋》、《张思德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等现场专题教学,学习《黄河大合唱》、《抗大校歌》等红歌,诵读《为人民服务》等经典文章,参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体验教学观看红色行进式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与其他高校开展社会实践交流座谈会、举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研讨暨社会实践总结会,体悟革命理想、担当青年使命

一、追寻领袖初心路--循足迹

在参观学习梁家河村史纪念馆及知青旧居、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中近距离、沉浸式感受领袖成长的心路历程、伟大思想孕育发展进程、非凡人格铸就的精神伟力。

问道梁家河,回顾习近平的七知青岁月。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初到梁家河,恶劣的自热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就给习近平和知青们带来了严酷的“四大关”。艰苦的环境反而成为了锻炼的平台。七年的时间,他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晚上,他经常点上一盏煤油灯,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煤油烟常常是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七年的时间,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他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入团入党。七年的时间,他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为解决农村烧柴难问题,带领村民外出取经,用3个月时间就让家家都点上了沼气灯,震动了全县。延川县,也成为了全省办沼气的样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印证了好干部的标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更如是做。在这里,思想的光芒伴着窑洞的灯火,照亮了黑夜漫漫的前行之路。窑洞里的每一处展览,都蕴含着别样的故事,别样的情感向我们诉说了一坚定理想,全心为民、不忘初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陕北七年的人生苦旅,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正是他铸就为民初心、立下家国之志的“始源地”,也正是他施展政治才华、展现历史担当的最初“试验田”和“演兵场”。

DSC01575.JPG



 

实践队员参观学习梁家河村史纪念馆及知青旧居

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寻访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全面系统展示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延安领导全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

  


实践队员认真参观历史陈列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实践队员依次参观了“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展览内容。他们不时驻足在各种书籍、武器、衣物等珍贵历史文物前,仔细聆听讲解员讲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产、战斗、教育、生活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呈现开来。通过参观馆中大量的历史图文资料,实践成员们不仅亲身体验了老一辈革命家走过的峥嵘岁月,还切身感受到伟大延安精神。延安革命纪念馆不仅是一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更是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永久的伫立在时代的历史长河中,时刻激励着大家不忘来时路,弘扬延安精神,开创美好未来

 

 

实践队员仔细观看历史文物

每一次历史的回眸,都是一次初心的回望。在纪念馆广场上,全体党员在鲜红党旗前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铿锵有力的誓言久久回荡,表达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坚定信仰,宣示着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的执着信念。

走进王家坪革命旧址,深入了解延安的革命历史脉络。王家坪是1937年8月至1947年3月中央军委驻地,是延安时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重要决策指挥中心。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在延安召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带领中央军委一班人和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瞻仰王家坪革命旧址,重温延安时期我党我军光辉历程和优良传统。在中央军委会议室,实践队员认真观看反映延安时期重大战役运筹指挥情况的历史图表,感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智慧和艺术。实践队员来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重温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经历,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在中央军委礼堂,实践队员仔细观看历史照片,聆听了《毛泽东与毛岸英特殊父子情》现场专题教学,回顾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全民族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光辉历程,感受一代伟人作为父亲的温情,作为领袖的责任担当。实践队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参观学习,穿梭在窑洞之间,触摸着历史的痕迹,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念、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实践队员观看历史图文并聆听讲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安徽工业大学“传承红色基因,担当青年使命”实践队“追寻领袖初心路”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工作生活考察过的地方,领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执政实践和非凡业绩,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实践基础、理论渊源、思想内涵,上好这堂深受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品格提升的“大思政课”。

 

二、重走革命历史路--学精神

跟随着讲解员步伐,实践成员继续参观学习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及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张思德纪念广场、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凤凰山麓革命旧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等

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及纪念馆以其丰富的展示内容和多样的展示形式,全面而深入地呈现了西北局在陕甘宁边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实物以及多媒体的精彩展示,实践队员深入了解了西北局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为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在这里开展《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习仲勋》专题教学通过生动的事迹带领大家深入探讨了习仲勋始终将党的利益置于首位的崇高品质,强调了他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广大青年以习仲勋为榜样,将党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实现党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针对老师提出“党员在新时代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青年在新时代如何立足”的问题,实践队员积极探讨,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实践真理。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深刻领悟到了党的坚强领导在革命取得胜利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更加明确了自身在新时代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实践队员深入了解西北局历史和习仲勋同志事迹

枣园1943年至1947年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成为中央社会部的驻地,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遗迹。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的艰辛历程实践队员先后参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故居,走进见证革命时期的一个个窑洞,实践队员触摸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厚度”,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的温度”中共中央在这里继续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抗日民族战争向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进行了充分准备。枣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更是一个充满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枣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每一座建筑,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辉煌的历史,提醒着我们要铭记过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思德纪念广场张思德同志花岗岩雕像和《为人民服务》讲话全文浮雕墙巍然屹立,“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格外醒目。张思德在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时,没有顾及个人安危,而是奋力将战友推出窑洞,自己却深埋其中,年仅29岁他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实践队员一起学习诵读毛泽东张思德追悼大会演讲《为人民服务》,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实践队员学习并诵读《为人民服务》

鲁迅艺术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被誉为“新文艺的圣殿”。歌剧《白毛女》、歌曲《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在抗日战争时期极富影响力的作品均诞生于此,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在这里,实践队员先后参观了冼星海旧居、六届六中全会旧址,看到了老一辈文艺工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艰苦环境和恶劣条件,了解到更多关于艺术创作的红色故事,领悟到他们为争取革命胜利而产生的信仰之力,更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

 

 

实践队员参观鲁迅艺术学院

随后,实践队员与各大高校实践团队成员在广场上合唱《黄河大合唱》,激昂旋律中,冼星海先生的音乐精神与延安文艺的灿烂光辉交相辉映,不仅展现了鲁迅艺术文学院的辉煌成就,更激发了大家对伟大革命精神的崇高敬意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在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大家瞻仰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旧居,实地感受了革命时代艰苦朴素的生活条件和团结奋进的工作作风。这些旧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灯塔。

 

实践队员瞻仰毛泽东、朱德旧居

创办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培养军政干部的最高学府,毛泽东同志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随后,实践队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讲解员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发展历程、教学内容以及全体师生在艰苦条件下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纪念馆展厅共展出文物162件,照片和丰富的图表资料445幅再现着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烽火岁月里的非凡历程。参观结束后,全体合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激昂的旋律、铿锵的歌词,唤起了大家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无限敬仰,激发了实践队员们奋发向前的壮志豪情。


实践队员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参观学习

安徽工业大学“传承红色基因,担当青年使命”实践队“重走革命历史路”聚焦延安精神,深入学习这一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毛泽东为“抗大”题写的教育方针,亦是后来著名的抗大精神。毛泽东曾对学员诙谐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抗大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毛泽东最早提出“实事求是”一词,是在1938年10月所作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延安整风运动则完整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全党全军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乃至在全国范围内夺取政权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政治基础。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为人民服务”一语,源自毛泽东1944年9月在延安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上的演讲。他号召大家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高度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在《论联合政府》中再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突出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也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