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是南北流动的中轴驱动力,是与时俱进的文化生命体
长江日报 2024-08-26 11:58

长江通江达海,形成生生不息的交流循环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江河互济生生不息”“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长江文化时代价值”……这些闪烁着思想智慧的观点,成为当天研讨会上的热议焦点。来自中国文物学会、长江文化促进会、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等十多家国家级权威学术研究机构代表,以及北京、江苏、湖北、河南等地的数十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立足中华文明沃土,放眼全球大河文明交流互鉴,建言献策。

“长江黄河所造就的‘两河文明’,建构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框架,而这框架中南北流动、生生不息的中轴驱动力,则主要来自长江,从中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最具发展潜力也是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拥有通江达海的能力,使得它丰富的物产能够借助黄金水道,以及汉江、大运河等水系与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持续交流,形成生生不息的交流循环,进而与‘一带一路’接轨,与全球文化大循环。”傅才武说。

传承长江文脉,本质上是传承中华文脉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长江文化历史文脉悠长、传承有序、发展有势。传承长江文脉本质上是传承中华文脉。”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曹劲松认为,长江文化不是静态的文化历史遗存,而是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发展、精神建构的文化生命体。

长江流域广阔,包含了羌藏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皖文化、吴越文化七个亚文化区,经比较分析发现,长江流域各区域具有历史的地理中枢、丰厚的山泽之利、诗性文化孕育中华民族超越性精神世界这三个最重要的共性特征。

长江文化的特性是通过重要交通路线在内部互联互通和与外界交往交流中构建的。对于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陈,傅才武教授指出,其方式不同于历史类博物馆和区域综合性博物馆,是以空间性统筹时间性,而不是以时间性统筹空间性。以此为基础,中国长江博物馆(筹)的展陈要以长江流域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空间流转线路为脉络,整合分立的域内区块,与外部空间连接起来,形成长江文化的整体性,应成为浓缩区域文明史的“灵魂客厅”。

“在新的时空背景下,长江文明至少具有六大新要素。”郑晓云介绍,历史上支撑长江文明的核心要素主要是农业、水上交通运输、贸易体系、供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空间资源、思想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特有的青铜器、瓷器、丝绸、棉布、木材等产业。而在今天,长江流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地、清洁能源等产地,支撑着中国的水资源、粮食、能源和经济安全,这些要素是传统的长江文明所不具备的。

统筹:陈志远 张萌 文字:张萌 叶军 田俊威 肖紫薇 郭子航

值班编辑 王冲

1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