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华文脉:提供古老中国经验和新时代中国方案
长江日报 2024-08-26 11:54

江河互济,长江和黄河共同谱写华夏文明篇章

放眼世界,许多地区的古代文明都是由两条河流共同孕育的,如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中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根据考古实证,长江与黄河交流不息的二元结构起始于史前时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顾玉才说,长江和黄河源远流长、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华夏文明篇章。研讨会上,顾玉才以古代长江、黄河的文明对话与交流为题,阐述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先民各自的发明创造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长江流域发明的水稻与茶叶栽培、水利设施、瓷器烧造,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丝绸、青铜和铁器制造,长江与黄河流域各有优势,同时两者在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江河互济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宏伟气象,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长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田泽新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说。

交流融合,产生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文化成就

早在约80万年前,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就已经呈现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多样的文化差异。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认为,后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江与黄河二元一体结构的持续深化,产生了各种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建筑业、水利、思想、文学、艺术等。“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最大特色。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枣阳雕龙碑遗址、宜昌中堡岛等地,就与中原文明交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进一步解释说。

黄河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广袤的平原、丘陵、低山山脉为中华民族主体提供了世所罕有的广阔生存发展空间。古代黄河流域以农耕加游牧为主,而长江流域则以农耕加渔猎为主。据统计,现在的长江与黄河的总流域面积为259.5万平方千米。

20世纪50年代前,国际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水稻发源地在印度河流域,欧洲的水稻都是从印度传过去的。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将中国水稻种植历史提前到7000年前。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湖南江西各地发现了大约距今1万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痕迹。近几年,钱塘江流域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的水稻,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长江流域也是茶的发源地。”顾玉才介绍,文献《僮约》里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余姚田螺山则发现了6000年前的茶树根遗址,经过日本学者研究证明是人工栽培的茶树。日本茶道从长江流域一带传播过去。印度茶叶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产自中国,自9—10世纪经云南传入阿萨姆地区。

“在丝绸方面,一直存在中国、印度、希腊科斯岛等起源的争论。而在中国,很多人也觉得丝绸好像起源于长江流域。”顾玉才说,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在黄河流域的荥阳县汪沟、青台村发现的最早丝织物,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家蚕等,都表明了黄河流域在栽桑养蚕与丝绸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另外,黄河流域粟黍的驯化栽培同样历史悠久,磁山遗址的大量粟灰窖穴、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粟黍,以及东胡林人遗址中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粟粒,都证明了黄河流域在粟黍驯化栽培方面的早期成就。因为交流互鉴,两河流域文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他们的发展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行。

多元一体,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

长江黄河流域的碰撞交流,时而各有千秋,时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工作成果更加实证了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人民之间畅通无阻的相互交流、扶持、融合,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历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表示。

据史料统计,从东晋至近代以来,长江和黄河之间经历了四轮波澜壮阔的文明大互动,涉及人口交往、政权格局、技术、经济物资、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水博物馆网络科学顾问郑晓云说:“大互动铸就了两者不可分割的关系,使得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尽管各有发展方向、特点、规律,同时又成为多元的一个整体,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

“探源中华文脉,有助于为当今世界文明交流互动提供古老的中国经验和新时代的中国方案,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专家、湖北省考古学共同体秘书长、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认为。

统筹:陈志远 张萌 文字:张萌 叶军 田俊威 肖紫薇 郭子航

值班编辑 王冲

1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