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勤:文化交流与融合是长江中游最大特色
长江网 2024-08-25 21:27

长江网记者 张萌

“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8月24日,在“长江对话黄河:新时代大河文明保护传承弘扬研讨会”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以《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的新进展》为题作主旨报告。

78.jpg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作主旨报告。王筝 摄

汉江是中国人类演化的重要区域,堪称人类进化廊道

“200万年建始人、100万年郧县人。以郧县人为中心的汉江地区,是中国人类演化的重要区域,堪称人类进化廊道。有力地支持了人类多源起源的观点,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发展史。”方勤在演讲中,通过考古实证的视角,将长江文化的历史溯源到百万年前。

根据方勤现场展示的考古资料显示:距今约2万年荆州鸡公山遗址,是人类从洞穴走到平原生活的见证;紧随其后,距今约1万年宜昌长阳桅杆坪遗址,见证了长江稻作文明的起源。随之而来的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见证了长江中游文明的进程。

长江中游地处中枢地带,文化交流融合是其最大特色

在主旨发言中,方勤将重点放在长江中游地区。他认为,长江中游地处北通中原黄河文明、东西连接长江上下游的中枢地带,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其最大的特色。早至新石器时代,该地区就与长江上游的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就有着密切的交流。不仅如此,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枣阳雕龙碑遗址、宜昌中堡岛等地就与中原文明交往。

42.jpg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作主旨报告。王筝 摄

现场资料显示,历史进入夏纪年的肖家屋脊文化时期(也称后石家河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地区不仅出土了玉凤、玉龙、玉人像、玉琮、玉璧、牙璋等大量精美绝伦玉器,还有高柄豆、圈足盘等来自中原文化的陶器,与历史文献记载的“禹伐三苗”契合,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与融合。这体现的是“文德服人”,而不只是武力征伐。

长江黄河文明不断交流,如曲线一般互相交融

“在商代,长江流域依托铜资源与中原文明的交流图景,会更加清晰起来。”方勤分析认为,长江黄河两个大河文明不断交流,如曲线一般互相交融,刺激内生动力,保持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武汉盘龙城遗迹的发现、嵌金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郭元咀发现长江流域最大青铜铸造工厂遗存,这些考古资料线索,将时间进一步推进到商代。

43.jpg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作主旨报告。王筝 摄

“‘金道锡行’是沟通南北的铜锡之路,更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之间的资源、文化、人才和科技的融合之路。”周王朝推行的分封制进一步促进了长江流域融入华夏文明的步伐,使长江流域大量的铜、锡资源运到中央王朝。方勤以曾国考古的系列发现为例,列举了“赐之用钺,以征南方”“用为民政”等出土的大量青铜铭文。通过这些考古资料,揭示了中央王朝借助“金道锡行”对南方的经营和开发,以及长江流域向中原输送铜资源的存在。

楚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

铜绿山遗址、纪南城城址和熊家冢殉葬墓的发掘,西周万福垴遗址“楚季”铭文编钟和王家咀墓葬3200枚含《孔子曰》《诗经》和疑似乐谱的出土,深化了楚文化起源、发展、壮大的历史,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

在讲到云梦楚王城城外郑家湖墓地的发掘时,方勤分析认为,这些秦简不仅再现了当时的大时代背景,墓地中楚人、秦人文化因素的共存,以及“第一长文觚”谋士劝秦王“寝兵立义”,“惊”“黑夫”等小人物家信中所书的激烈战事,都鲜活地反映了秦统一前夕的激荡岁月。“这些都成为长江流域文明最终融入华夏文明大家庭的见证。”方勤说。

(值班总编辑 陈志远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代婧怡)


1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