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敏:文旅融合让长江黄河文化遗产绽放光彩
长江网 2024-08-25 19:51

长江网记者 叶军 田俊威 实习生郭子航 

“要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激励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保护传承好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2024年8月24日,“长江对话黄河:新时代大河文明保护传承弘扬研讨会”在十堰丹江口召开,在下午举办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主题探讨环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江敏作了题为《长江对话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主旨报告。

13.png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江敏作主旨报告。王筝 摄

以“活化”理念传播文化遗产,将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内涵丰富,价值重大。人类早期文明多诞生于大河流域,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延续至今,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在流域内不断繁衍发展、流通互鉴,形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李江敏认为,保护传承长江黄河流域文化遗产,需以“活化”理念传播文化遗产,将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科学、教育功能,全方面展现其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传承价值,使社会大众看得到、看得懂、可参与、可传承。同时,文旅融合是推动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以“文化+旅游+科技+产业”赋能文化遗产双创发展,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对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文旅融合、科技赋能激活长江黄河文化遗产

李江敏对文旅融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一批经典案例予以解读。

文化赋魂,擦亮发展底色。如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以知音文化为核心,打造沉浸式体验,讲述武汉故事,成为城市文旅新地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黄河文化为创作根基,以主题公园形式再现河南历史文化。

旅游赋力,构筑发展模式。“文化遗产+旅游街区”,长江不夜城引入长江流域文化,结合马鞍山当地元素,打造创新型场景空间模式。“文化遗产+文创”,甘肃省博物馆在天水麻辣烫火了之后,推出“绒化博物馆”计划,让文物“活”起来。“文化遗产+演艺”,三峡千古情融合地方文化,结合三峡人文风情,建设具有特色和底蕴的旅游目的地。

科技赋智,锚定发展目标。数智文旅为文化IP打造提供新思路,围绕IP、场景、体验三维驱动,追求文化IP化、产品场景化、内容体验化。“文化遗产+夜游”,夜上黄鹤楼以现代数字光影技术打造新地标。“文化遗产+数字技术”,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以数字化手段展现长江精髓。“文化遗产+元宇宙”,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展数字采集工作,打造“丝绸元宇宙”数字纹样体验空间。“文化遗产+数字游戏”,《黑神话:悟空》建筑元素都取材于真实的中国古建筑,数字游戏成为一种遗产保护方式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工具。

产业赋值,创造发展体系。“文化遗产+全域旅游”,武当山以多种形式带动文化传播,开发研学课程,举办直播活动和世界武当太极大会。“文化遗产+产业化”,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打造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开发文化商品和旅游体验产品。

14.png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江敏作主旨报告。王筝 摄

“文化遗产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要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激励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保护传承,形成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新窗口,促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李江敏认为,通过文旅融合深化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推动长江和黄河文化可持续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值班总编辑 陈志远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代婧怡)


2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