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记者 叶军 田俊威 实习生郭子航
“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项目,进入规划建设阶段的中国长江博物馆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展陈设计理念。”8月24日,“长江对话黄河:新时代大河文明保护传承弘扬研讨会”在十堰丹江口召开。在下午举办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主题探讨环节,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文化促进会理论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傅才武作了题为《论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以中国长江博物馆(筹)为中心》的主旨报告,为中国长江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前瞻性的规划建议。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作主旨报告。王筝 摄
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随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2023年底,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项目的中国长江博物馆建设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并被列入国家“专精特新”工程项目预备名单。
“进入规划建设阶段的中国长江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方案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傅才武称,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载体,以文化统合各个遗产单元,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线性文化遗产概念后,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以及《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发布,进一步推动了线性文化遗产在我国的发展。
“在国内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中,长城、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沿线的博物馆各具特色,同时也要看到,线性文化博物馆与综合性博物馆的差别性和线性内涵特征,在展陈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傅才武教授指出,与综合性历史博物馆或区域性博物馆不同,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需阐释遗产纽带的线性物理特征、功能设定及组成要素,需要阐述沿线不同区域的角色、定位、特征与共性,以及沿线文化带的生成机理。
中国长江博物馆展陈设计如何体现线性文化遗产特色
在中国长江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如何结合线性文化遗产特色,充分体现长江文化的特征、定位和价值?
傅才武认为,首先,要以长江文化的共性特征为内涵框架。
长江流域广阔,包含了羌藏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皖文化、吴越文化七个亚文化区,经比较分析发现,长江流域各区域具有历史的地理中枢、丰厚的山泽之利、诗性文化孕育中华民族超越性精神世界这三个最重要的共性特征。
首先要确立空间性统筹时间性的展陈原则。借鉴长城、长征、大运河等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经验,用鲜明共性符号整合沿线遗存,以同一主题价值符号统筹整体设计;要以文化共性包容展示亚文化区的特殊性。同时还要确立文化主体间性的展陈设计原则,要明确长江文化的独特性是在与其他文化共同体的对比中获得的,中国长江博物馆不能“自说自话”地展陈,而要在他者映照下构建自我身份和基本特征。
其次,要以长江空间流转线路为主要载体。
长江文化的特性是通过重要交通路线在内部互联互通和与外界交往交流中构建的。中国长江博物馆的展陈要以交通线路为脉络串联区域空间,激活展品,展示长江文化特性在循环流动中形成的过程。以长江流域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空间流转线路为脉络,整合分立的域内区块,与外部空间连接起来,形成长江文化的整体性。要在一个特定的意义框架下将文物激活,成为博物馆叙事空间的主要角色,通过重建文物生命轨迹让其活起来,在特定场景下获得重新解释的意义。博物馆将通过合理逻辑编排空间序列,搭建情景化空间,展示文物的出产空间、传播空间、消费空间、对比空间、再现空间。
再者,以全球大河文明为宏阔背景。
长江的历史文化价值需放在全球视野下大河文明的比较中进行充分比对和印证。长江在中国现代化转型发展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长江博物馆应开展与世界大河文明的对话,展示长江与世界著名大河流域的比较性特征。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作主旨报告。王筝 摄
最后,以长江文化的历史定位为最终主题。中国长江博物馆以孕育、承接、引领中华文明为展陈主题,以地理中枢、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三大共性为内涵框架,将区域和文物串联在各条“线”上,形成中华文化五千年视野下的长江文化图景。
中国长江博物馆展陈要适应博物馆发展新趋势
“为适应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长江博物馆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傅才武提出,在知识再生产方面,博物馆要以观众为中心,建构贴近公众认识的场景,进行知识与价值的传导与消费。在整体空间布局中,让文化符号与公众认知契合,对具体展品进行空间叙事,为公众复原鲜活的先民生活场景。在公众文化参与和共享方面,通过一系列宏大叙事,展示长江孕育、承接和引领中华文明的历史定位,使观众在深度交互体验中重建身份认同,展陈应鲜活、互动、启发式,为公众提供知识获取、感官愉悦、情感慰藉和心灵归属。在沉浸式展示与历史空间的数字再现方面,坚持实物展品的主体地位,数字技术作为辅助性手段,中国长江博物馆藏品收集虽任重道远,但这是基础性工作。在跨界融合与空间互嵌方面,打造超大型的知识性文化休闲综合体,明确自身定位,做好展陈规划,成为长江历史文化知识的保存者、阐释者、传播者,通过建构场景、运用数字技术、与公众分享互动、跨界融合,提供多元化文化服务产品。
“大河累积庞大而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则将其整合成为集体记忆的空间。”傅才武说,中国长江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一片区域、一个国家的“灵魂客厅”。它浓缩区域文明史,是族群记忆的一个物化典库,它将鲜活的历史文化遗存连接权威知识与公众认知,是知识再生产和文化再创作的理想场域,它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是凝聚公众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在展陈上要通过知识的再生产和文化的再创作,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国家层面的文化认同感、社会层面的身份归属感、个人层面的知识获得感。
(值班总编辑 陈志远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代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