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将乡村振兴工作置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来谋划和推进,让广袤大地再次跌宕起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今天,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广大青年要与时代同行,砥砺“自找苦吃”的精气神,在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自觉担起属于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
青年人要在乡土中国深处涵养“敢于吃苦”的魄力,为乡村振兴“鼓劲”。“敢于吃苦”是中国青年可贵的精神品质,每一代青年都是吃苦耐劳中创造不凡业绩的。从五六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到七八十年代航天事业的攻坚克难,青年人以“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情怀和热忱,自觉“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插队。在这里,不管是种地、拉煤,还是打坝、挑粪……知青习近平始终眼里有活、脚下有路、心中有数,是乡亲们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回忆知青岁月,习近平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敢于吃苦的魄力源自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与责任,如果你问我什么是“敢于吃苦”?那我一定会这样告诉你:“敢于吃苦”是300名青年费时一年零五个月凿通青年洞时,红旗渠的一湾清澈渠水;是焦裕禄面对“三害”,宁愿负己也不负兰考人民的铮铮誓言;是“大山的女儿”黄文秀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并定格青春的笃定抉择……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广大青年要敢于到乡土中国深处施展抱负、增长才干,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自找苦吃”,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写下时代注脚。
青年人要在乡土中国深处磨砺“甘于吃苦”的毅力,为乡村振兴“赋能”。“甘于吃苦”是更为有力的担当,是“应苦而乐”的境界与高尚。1986年7月,26岁的王继才上了开山岛,30多年来王继才夫妇在没有淡水、没有电,面积不足20亩的小岛上默默坚守,只为守卫祖国海疆;“敦煌的女儿”樊锦诗,25岁就到敦煌工作,从青丝到华发,她克服环境、心理等诸多困难,扎根西域半个多世纪,用青春换来敦煌“容颜永驻”;“到最艰苦的地方,干最艰苦的工作”,这是21岁的刘守仁来到新疆从事绵羊育种工作时立下的志向,为此他扎根边疆七十余载,一生只为“一只羊”……中国青年从不缺乏“甘于吃苦”的精气神,在艰苦的地方扎根、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坚守,他们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定力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毅力,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值得被铭记的传奇。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村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其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也是需要重点发力的“主战场”。为此需要我们付出驰而不息的努力,久久为功,在“甘于吃苦”中扑下身、埋下头、扎下根,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青年人要在乡土中国深处锤炼“善于吃苦”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添彩”。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乡村振兴是一项伟大光荣而又艰巨复杂的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推进事业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磕磕碰碰和挫折困难,更有甚者还因此陷入本领恐慌。一方面,广大青年要以扎实的专业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基层治理、绿美乡村、乡风文明等方面,助力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广袤乡村本来就是一个磨砺意志品质、增长见识才干的大舞台,广大青年要把理论与实践贯通起来,关注新“三农”,善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甘当“小学生”,在以“小我”融入乡村振兴“大我”的摸爬滚打中学习新本领,切实提升“善于吃苦”的能力。不断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激发潜能、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再立新功,在奉献担当中再添新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代表一个时代最为生动、最为活跃的要素。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需要广大青年扑下身子,在乡土中国深处涵养“敢于吃苦”的魄力,砥砺“甘于吃苦”的毅力,锤炼“善于吃苦”的能力,磨砺“自找苦吃”的精气神,以真心、真情、真本领,为乡村振兴事业鼓与呼,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智慧与力量!(作者系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 钟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