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10讯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8月10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当天,湖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杨理胜做客江滩大讲堂,为大家讲述长江流域、楚文化中的爱情故事。
杨理胜向大家讲述长江爱情故事。
“原始人有没有爱情?”这个问题一下子问住了台下的观众。杨理胜笑着回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爱情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旧石器时代的人们,站起身子直立行走后,也会有着“我握住你长满绒毛的手,轻轻咬上一口,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的简单炽烈的情感交流。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中的青年男女,对于美好爱情的表白是如此热烈纯粹。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杨理胜说,这是咱们楚人的浪漫。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杨理胜解释,这是《诗经·召南·摽有梅》,是咱们楚地的民歌。“你看呀,这梅子纷纷落地,树上还留有七成。想要求娶我的儿郎呀,请不要耽误良辰……这是不是与咱们现今仍然传唱的一些地方民歌很相似呀。”
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文明。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滋养了广袤的土地,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见证爱情忠贞与美好的珍贵内容。
听着长江爱情故事,台下的观众兴致盎然。
杨理胜随后出示长江流域出土的凤鸟双联杯、彩漆鸳鸯形盒等文物图片,以实物佐证了当时人们“双栖双飞”的朴素婚恋观,见证爱情的忠贞与美好。
每一个传统节日,需要一个符合世俗民情的动人传说故事作为人们共情的依托,才能让这个节日的内涵更为充盈,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咱们中国的七夕,也有着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杨理胜介绍,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最早提及七月七日民俗活动。随着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故事的融入,这个节日逐渐在晋代以后成型。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向丽华 杨丝涵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