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让“偷感”偷走自信
作者:严雨桐,曾彤,郭榆涵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网络热词的更新迭代也变得十分迅速,前脚刚分清“i人’和“e人”,后脚还未弄懂“浓人”和“淡人”的时候,新的网络热词“偷感”已悄然跃人大众的视野。“偷感”目前在网络上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解释是:一个人默默做事,不愿意让他人知道的行为特征,这种行为往往源于个人的不自信,表现为过分谨慎或扭捏,但执行者会从中获得一种安全感。
想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以摆脱“咸鱼”的标签,又害怕一顿努力之后徒劳无功,成为同学或同事的笑柄,于是悄悄进行;下定决心减肥,想努力瘦成一条闪电,又害怕数月之后未有成效会很尴尬,于是偷偷进行;遇到心仪的人想上前搭讪,思来想去担心被拒绝,于是偷偷观察,最终单相思,成为暗恋对象……用网友们的话来说,就是“我的偷感人生”,虽然“偷感”可以暂时作为给自己提供安全感的避风港,但是切记,莫要让“偷感”偷走自信。不同于“偷”字带有贬义色彩,“偷感”更偏向中性词,隐含着一种社交状态中的“不安全感”,也精准捕捉了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共同感受--恐惧着他人的议论,规避着对方的接触,逃离着被审视的领域,“偷偷”做事的同时,也“偷偷”观望别人的生活,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
年轻人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正面的反馈,然而,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面临着来自学业、职场、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使得他们对自我表现和外界的评价变得异常敏感。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但又害怕被过度关注,因此选择了“偷感”这种方式。“偷感”成为热词的背后,映射出当代年轻人既渴望得到社会认同又害怕被社会审视的复杂心理,折射出他们在享受独处还是建立连接的选择之间摇摆的微妙处境。
“偷感文学”的出现,是当代年轻人对于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抗。倘若年轻人对“小镇做题家”“孔乙己的长衫”话题的愤愤不平是他们对目前处境的正面硬刚,那么“鼠鼠文学”“
很多时候,审视、评判的目光并非仅源自外界,而是内心深处自我质疑的投射。年轻人需要得到社会和外界的正反馈这不错,可是不能一味地以外界的评价体系和大环境作为自己立足和发展的支撑点,应始终秉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豁达,给足自己安全感。我们可以活得更加自如,自如指向的该是自我充实、自我相信的精神自洽,而非害怕别人负面评价的过度敏感。
正如毛主席在诗中所写:“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不仅是毛主席的处世哲学,也是对我们后人的勉励。所以,请自信地大步迈向自己的未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