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种”下万余面“镜子”,全国最大“光热+光伏”发电项目迎来重大进展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13日讯(记者宋磊 通讯员金伟)苍茫戈壁上,一座全新的绿色发电系统正在崛起,将充足的日照转化为持续稳定的电能。近日,在汉央企、中铁十一局承建的阿克塞汇东新能源“光热+光伏”试点项目的光伏发电部分调试完成,达到并网条件,为后续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奠定基础。

阿克塞汇东新能源“光热+光伏”试点项目占地15平方公里,空中俯瞰景观颇为壮观。

“光热+光伏”试点项目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四十里戈壁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热发电基地内。空中俯瞰,广袤戈壁大地上,各类光热、光伏发电设备整齐、有序排列,在1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景观颇为壮观。

“这是国内在建单机规模最大的塔式光热发电项目”,该项目施工方、中铁十一局项目书记兼总工程师尹斌全介绍,项目总体装机容量750兆瓦,其中,光热发电容量达到110兆瓦,领先全国同类项目。

吸热塔周围,11960面定日镜呈螺旋放射状排列。

长江日报记者从施工航拍图上看到,在光热区域的中心地带,一座高塔耸立,被周边密密麻麻的“五边形小镜子”重重包围,这便是该项目光热发电的集热系统部分,采用塔式聚光发电技术实现太阳能发电。

高塔和“小镜子”如何发电?尹斌全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光热发电以熔融盐作为热储能介质,“小镜子”叫作定日镜,用来反射太阳光,共有11960面。定日镜将阳光反射到吸热塔上的吸热器,太阳光能被转化为热能,然后将热能传递给熔融盐介质,受热后的高温熔盐被传输到具有保温效果的储存罐中,夜间高温熔盐传输到热交换器将热能传递给水,产生过热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

该项目还建设了光伏发电部分,形成“光热+光伏”智能耦合发电模式。

这一项目还建设了光伏发电部分,与光热发电部分共同形成“光热+光伏”智能耦合发电模式。尹斌全解释,“耦合”即两种发电方式紧密配合。白天日照时段光伏发电系统供电;夜间光伏发电间歇时,由储能在热储罐中的熔融盐继续发电。由此,解决了单一太阳能发电方式存在的波动性和间歇性,让电站具有全天候持续的“绿电”供能。

据悉,该“光热+光伏”试点项目是国家“沙漠、戈壁、荒漠”大型太阳能热发电基地示范(续建)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均上网电量17亿千瓦时,相当于57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国家电网届时会根据需求调配送电区域。

了解多一点

隔壁上如何“种”下镜子?

立柱安装精确到毫米级,还要给混凝土做“面膜”

从项目发回的视频中,长江日报记者看到,11960面定日镜呈螺旋放射状排列,每个镜面如同整齐的刺绣针脚,仿佛为苍茫大地铺上了一片图案精巧的圆形地毯。

“施工要求非常严格,需要绣花般精细”,尹斌全向长江日报记者揭秘“小镜子”的建设过程。

目前,“光热+光伏”试点项目光热发电部分土建已完成。

原来,这些整齐呈放射状排列的定日镜并非静止不动,它们如同一只只向日葵,能在立柱上随每日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相应调整角度,让反射的太阳光持续投到聚光塔上。因此,定日镜立柱安装对位置精确性要求极高,其施工定位需严格按照方位角、坐标、高程等多个参数进行控制。为此,施工团队在施工前期进行了历时5个月的技术攻关,就定日镜立柱施工全流程进行试验验证,再用时2个月完成全部定日镜立柱施工。“每根立柱在安装时都需要仔细重复校正,精确到毫米级。”

茫茫戈壁,寸草不生,自2023年3月项目启动施工,中铁十一局施工团队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自然环境恶劣。

“这里,昼夜温差高达20多摄氏度,每天午后几乎都会刮起大风,最大风力达10级以上,还伴有扬尘、沙暴等”,尹斌全说,施工过程经常会被极端天气阻断。同时,因项目所在地干旱少雨、蒸发量极大,也给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带来了困难,为此,施工团队想出个法子——“做面膜”,在混凝土上覆盖土工布并洒水,再加盖薄膜,进行“锁水”。

目前,“光热+光伏”试点项目光热发电部分土建已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将于今年9月完成建设,达到并网条件。

(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通讯员金伟)

【编辑:符樱】





2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