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的鱼房实验室里,玻璃缸一字排开,陈见用手指着像蝌蚪般大小的小鱼苗,笑着说:“这就是我的事业。”
陈见(左)与同事一起工作。 记者郝天娇 摄
现年41岁的陈见是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长江特色鱼类资源与育种研究室主任。入职13年来,他几乎每周都要跑几趟养殖户,为其解决苗种生产、成鱼养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田间池畔到育种车间,他所推广的优质特色鱼类,在全国养殖示范推广面积达200万余亩。
日前,陈见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他说:“我做水产养殖的初心很简单,就是想让渔民养好鱼、市民吃好鱼。”
陈见出生于洪湖。在水边长大的他在华中农业大学读研究生时,选择了水产养殖专业。2011年,陈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主要从事鲌鱼育种研究。
鲌鱼俗称“大白刁”,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深受武汉市民喜爱。当时,全国地方院所开展鱼类新品选育的寥寥无几,淡水新品种数量屈指可数,大多数鱼类新品种选育还处在依靠人工挑选的阶段。
“分子标记是鱼类选育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当时我们缺少分子标记技术平台。”花了2年时间,陈见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克服工作中遇到的一道道难题,掌握了分子标记的相关技术,独立完成了黑尾近红鲌的分子标记,为我市第一个水产新品杂交鲌“先锋1号”选育成功提供了技术保障。
不同于性情凶猛、“脾气”暴躁的鲌鱼,鲌鱼新品种“先锋1号”是个“乖宝宝”,生长快、易垂钓、性情温顺、容易养殖。
2012年,“先锋1号”通过全国审定。“先锋1号”口感比普通“大白刁”更好,上市后就受到欢迎。陈见介绍,目前,“先锋1号”已遍布大江南北,在全国推广养殖达265万亩,创造直接经济价值73亿元。
前两天,陈见再次出现在武汉先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锋水产”),身穿亚麻色的背带防水裤与黑色雨靴,一身渔民装扮,正在与企业养殖户讨论工作。
“科研工作应该扎根田间地头。”陈见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每个星期都会出来几趟,看看市场的最新情况,也看看养殖户究竟需要什么。
“多亏了陈主任的指导,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长江土著鱼类养殖。”先锋水产副总经理张鹏说,如今他们养的鱼亩平纯利润达到4000元,比常规鱼类品种利润增加1500元,年亩产量稳定在1000公斤左右。
“鱼类育种研究,一刻都不能停下脚步。”陈见说,鱼类新品种研究周期长、过程复杂,有的甚至需要几代研究者接力完成。“在研究这一代产品时,也时刻都在为下一代、新品种的研发工作努力。”
如今,陈见又有了新的研究对象。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鱼房实验室忙着进行长吻鮠、黄颡鱼和乌苏里拟鲿的性别控制育种研究。
经过陈见数年的努力,2022年黄颡鱼“全雄2号”已通过审定。目前全雄长吻鮠、全雄乌苏里拟鲿仍在积极研发中。
“其实我的心愿很简单,丰富市民的‘菜篮子’,也装满农户的‘钱袋子’。”陈见说。
(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