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标船上有双“慧眼”,监测长江水位和流量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日讯(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袁静)连日来,江水不断上涨,波澜壮阔的江面之下是难以感受的波涛翻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官网上,长江汉口站的水位及流量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这些数据从何而来?2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长江中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汉口分局,通过电脑端的“数字孪生汉口水文站”平台找到答案。

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可以用色带清晰显示武汉水位的变化。记者史伟 摄

打开这一平台,只见虚拟的长江武汉段的水位、流量等数据实时呈现。点击江面上“停泊”的一白一红两条航标船,就能看到船体上的监测设备向水下连续发出一圈圈声波。

汉口水文报汛站。记者史伟 摄

“这是正在测试的一种在线测流技术。它主要是在测验河段横向安装两套垂直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相当于两只‘慧眼’,帮我们看清‘江底波澜’,获取水流流速在线监测数据。”汉口分局负责人陈静介绍,这两条航标船就系泊在汉口水文站测验河段。

这种多普勒测速仪可以通过先进算法对目标水体进行分层测速,以获得更为精确的河流水文流量数据,具有在线监测、无人值守等优点。

汉口水文报汛站。记者史伟 摄

“另外,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的‘智水’AI模型,让机器学习,根据上下游的水位、汉口站的水位以及汉口站断面情况,推算汉口站实时流量。”陈静说,通过持续自主学习,这套AI算法推算的数据已经越来越精准。例如6月29日,实测流量48000立方米/秒,AI推算为49000立方米/秒,精度很高。

记者随后来到武汉关附近的汉口水文报汛站,发现在涌浪不断冲刷下,立在水中水尺的水位数据难以看清。工作人员称,这里有高精度监测设备,不需人工记录,相关水位数据就能实时上传至汉口水情分中心。

江面的航标船上布设了一双“慧眼”,能够看清“江底波澜”。记者史伟 摄

汉口水文站(武汉关)建于1865年,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具有连续观测资料的近代水文站。

目前,汉口分局需要监测长江中游13个水情站的数据、七大类水情要素。“这些数据非常分散,如果单纯依靠人工记录统计,工作量庞杂。”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孪生场景,相当于打造了一个“智脑”,可以随时汇集并实时处理各类水情监测数据,为科学防汛提供决策依据。

【编辑:姚昊】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