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龙舟赛前外迁移民在汉江边擦洗青龙船。记者 全正 摄
“《‘青龙’归来》写出了外迁移民对端午节赛龙舟这一习俗的传承,以及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怀,感谢十堰日报记者的良苦用心,真正写出了我们的心声……”6月11日,十堰日报专题策划的端午节融合报道《“青龙”归来》推出后,随州市随县万福店农场群众(郧阳区韩家洲外迁移民)通过不同方式表达感激之情。
1篇报道记录“青龙”回家历程
郧阳区柳陂镇韩家洲地处汉江、堵河交汇处,是一座四面临水的岛屿,曾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岛上至今流传着“韩信埋母”的故事。岛上的原居民都姓韩,尊崇韩信。2010年,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483名居民全部外迁至随州市随县。
韩家洲赛龙舟的习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每年端午节,都会吸引四邻八乡的人们竞相参与和观看,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在韩家洲外迁移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春节可以不回老家,但端午节一定要回来看看。”
为反映外迁移民对故乡依恋的情怀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今年年初,十堰日报组建团队、专题策划,先后派出记者赴随州市随县、十堰市郧阳区等地采访。在与外迁移民的交流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所感所想,感受他们朴素愿望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为准确记录韩家洲龙舟赛的盛况和背后故事,端午节前夕,记者多次跟随提前返乡的移民到韩家洲、十堰城区等地,用镜头记录他们筹备龙舟赛的每一个细节。
6月10日凌晨4时,10名记者分成文字、图片、视频3个小组赶赴韩家洲,按照之前的策划,分赴各个点位采访,及时将相关素材传回后方制作。
10日下午,在完成采访后,报道团队迅速赶回,开始撰稿、选图、组版、剪辑,连夜加班加点完成了报道《“青龙”归来》,真实再现了韩家洲外迁移民返乡参加龙舟赛的历程,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展现了外迁移民拼搏进取、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
4条视频戳中网友“泪点”
韩家洲龙舟赛期间,十堰日报社旗下各微信视频号发布了《风云韩家洲,千年龙船会》《从各地赶回韩家洲,只为感受这浓浓的乡愁》《2010年移民搬迁到随州,每年端午都回郧阳划龙船》等3条动态新闻,以及《“青龙”归来》微纪录片。
十堰日报相关报道引起网友热烈讨论。
4条视频里大量的人物场景、感人的细节特写以及人们真挚的情感流露,让无数网友动情,总播放量近10万次。特别是《“青龙”归来》微纪录片以电影风格叙事,引起广大网友的共鸣。
网友“兔儿5882”说:“端午节专程驱车前往观看,看到往昔炊烟缭绕的小岛已变得郁郁葱葱,仿佛从未有人住过,心里一阵酸楚。再看到‘青龙’出水,旗帜飘扬,生机勃勃,我和妈妈都流泪了。为乡情,更为这份精神,守望家族历史的‘根’,寄托家的‘魂’。”
“过眼云烟1618”说:“看得好感动,泪目,故土难离,十堰永远是大家的心灵港湾。”
“韩天树9264”说:“看着看着禁不住眼泪直流。永远的韩家洲,我的故乡。”
除了戳中网友的泪点,该报道也让网友对广大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敬佩不已。
“大家之宝”说:“水流百里必有其源,树高千丈必有其根。无论走多远,不忘根在何处。”
“手可摘星辰”说:“为了北方人有水喝,这些人离开了祖祖辈辈以来生活的地方。”
“空心的树”说:“我们一家五口7点多赶到龙舟赛现场,看到了他们划船的气势,但是不知道这背后的故事。那些划船的人还有几位年龄大的,丝毫不输年轻人,真的特别佩服。”
“A彭祖门生”说:“故土难离,亲情难舍,乡音难改……中国纯朴的老百姓知道舍小家为大家,向老乡们致敬!”
160份报纸送给韩家洲乡亲
6月11日《“青龙”归来》见报后,有人在韩家洲家族群里转发了十堰日报电子版,立即引起了轰动。
“对我们韩家洲来说,划龙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更是图腾。”移民韩正雨告诉记者,“虽然人搬走了,但大家的魂都还在这里。”
“能不能给我们找几份报纸,保存起来,让后辈有个念想。”有人在群里提出这个想法,引起众人附和。
在郧阳区邮政部门工作的韩军华立即行动起来,动员邮递员到各单位收集当天的《十堰日报》。
截至当晚7时,韩军华共收集160份报纸。“能为韩氏家族出一份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后期通过邮寄或者捎带的方式给每家每户都送一份,供永久保存。”
“韩家洲是我们的根,只要一踏上这方土地,心里就感到踏实。”移民韩雪说,无论在哪里,端午节这一天在外的韩家洲人心里牵挂的都是故乡。
“你要记住,这是我们的习俗,我们永远是韩家洲的人。”站在汉江边,移民韩文军拉着女儿的手,一字一句地告诉她。脚下,一江清水进丹江口水库、出陶岔、穿黄河,一路奔涌向北,润泽北方大地。(记者 段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