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抗美援朝老兵朱致福:戎装虽解军魂在 红色家风代代传
黄石日报 2024-06-01 09:08

朱致福老人与家人合影

社区工作人员与老人交谈

朱致福老人与小儿子朱细红

人物档案

朱致福,男,出生于1920年3月3日,大冶市金山店镇向阳村人,现居住在金山店镇富民社区,由小儿子照料。曾参军抗美援朝,退伍后回家乡工作至退休。

大冶市金山店镇富民社区二条街小区里有一幢老式楼房,3单元住着一位今年已经104岁高龄的老人,他就是曾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退役老兵朱致福。

5月27日上午,我们在富民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吴胜军等人的引领下,来到朱致福老人床前,与他交谈。老人听力较差,反应迟钝,但只要一回忆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那段难忘经历,双眸泪光闪动,激动不已。

抗美援朝时作战勇敢

朱致福是金山店镇向阳村陶家山头人。妻子大他1岁,与丈夫一共生育了二女三子。可惜,妻子已于1995年病故。现在照顾朱致福的是小儿子朱细红(出生于1966年)。朱细红的大哥朱才云,出生于1956年;小哥朱金红,出生于1961年。

旧社会,朱致福从小放牛,受尽地主老财的欺压,因为家境贫寒,一直娶不上媳妇。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当家作主、扬眉吐气。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在家务农的朱致福毅然丢掉锄头,报名当兵保家卫国。

“翻身得解放,不忘共产党。我父亲虽然不是一名共产党员,却非常听从党的号召。”朱细红说起父亲当年的选择充满敬意。

在风雪弥漫的朝鲜战场上,朱致福表现得非常勇敢。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许多战友牺牲了,战友兼老乡黄国华被打断一只胳膊,朱致富的腹部也中了一弹。面对围困的敌人,两人互相鼓励,彼此保护,最终从死人堆里脱险。

“那么多战友都长眠在了朝鲜,我这条命是捡回来的。”回国后,朱致福常对家人这样感叹。他不但服从组织分配返回家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而且从不居功自傲。他曾获得抗美援朝作战纪念章,后来不慎遗失了,有一个时期,凭此纪念章可以获得相关优抚待遇,虽然子女几番催促,但朱致福没有去向组织要证明、要待遇。

退伍后,朱致福结了婚。最初,他被组织分配到保安石灰厂当烧窑工,不久,因为头脑灵光,打得一手好算盘,又调到金山店粮站当会计。不管在哪个岗位,他总有一股子革命军人不怕困难、全力争取胜利的精气神。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从金山店粮管所退休,由小儿子朱细红顶职。

教育儿女“不能贪污”

生在旧社会的朱致福老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是在部队扫盲班学会的认字。1987年,朱细红参加工作,吃上了“公家饭”,在他的印象中,父亲叮嘱得最多的是——不能贪污。

朱细红把父亲的叮嘱记在心里。1987年,他由农转工。1989年,他就因表现优异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他在金山店粮管所工作至今,从不说假话大话,做事踏踏实实。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经手的账目,不怕查,也经得起查。”

由一句“不能贪污”延伸出的“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已经成为一代一代往下传的朱家家训、家教。如今,这个大家庭已是四代同堂,朱细红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杭州成家、落户,老伴在那里带外孙;大哥朱才云和两个儿子在合肥定居;小哥朱金红跟着做水电工程的两个儿子在上海。虽然第二代、第三代居住分散,但每一名家庭成员都牢记着朱致福老人朴素的家训,堂堂正正,自力更生,谋事创业自强不息。

孙辈们对朱致福非常孝顺,虽然不在身边,但逢年过节,必要回到金山店看望老人,为老人庆贺生日。在朱致福生病住院的时候,几个孙子还轮流照料,为老人打水洗脚、擦背按摩。为方便联系,孙辈们还给他配了一部手机。

这位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过贡献的老人,也得到了社会的尊敬和爱戴。金山店镇民政部门的同志和富民社区干部,经常上门看望、慰问老人,嘘寒问暖,打扫卫生,让老人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

永远感恩党和政府

目前,朱致福老人没有高血糖、高血脂之类老年人常见病,视力也不错。前些年,他锻炼身体的方式是健步走,每天要走数十公里,现在年岁更大,健步走的里程相对减少,但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这个雷打不动。出门的时候,他会提个小马扎,走累了就坐下歇歇,走完了就到镇区文化广场上看看风景和行人。

老人饮食和胃口都不错,虽然板牙掉了,可门牙还在。他喜素不爱荤,肉吃得不多,一般就吃点鸡蛋,喜欢吃青菜、面条、米饭。最爱好的一口是,把剩饭加上油、盐、鸡蛋,炒成黄澄澄、香喷喷的花饭,“这样的花饭父亲能吃两小碗。”朱细红笑着说。

从去年开始,老人听力变得很差,朱细红与他交流基本靠“吼”。为这个,老父亲颇有点不悦,曾专门打电话向孙子“告状”,对此,朱细红表示无奈。

“去年,父亲曾跟我商量,想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提高听觉功能。”朱细红道,“我也很想提高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可就是不知道他这种高龄长者适不适合在体内装人工耳蜗,对身体健康有无影响。”

朱致富老人患有前列腺增生和疝气两种老毛病。今年2月份,黄石普降冰雪冻雨。一个晚上,朱细红听到父亲在卧室里喊叫起来,推开门他惊呆了,老人病情发作,床上血迹斑斑。他急忙拨打120,连夜将父亲送到大冶市人民医院抢救,老人才转危为安。

“可能是因为年纪太大了,连武汉的大医院都不敢做手术。没办法,只能长期吃药保守治疗。”朱细红解释。因为两种疾病,老人每年要住好几次医院,一年的医疗费用要几万元。“因为是抗美援朝的老兵,享受到了民政优抚政策,每个月父亲能领到近2000元优抚金和300元长寿津贴,每年医疗费90%以上都能够报销,家庭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负担。”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父亲这位老兵,父亲和我们也永远感恩党和政府。”采访中,朱细红情真意切地表白。

“老人家,当年抗美援朝的经历还记得吗?”面对记者的大声提问,靠在床头的朱致福老人听懂后连连点头,眼眸中闪现出神采。当记者一行依依不舍地离开时,老人突然抬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