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相框里,搁在房梁上,王德金“渡江特等功”奖状75年后才公开

2020年8月,安徽合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那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烽火岁月。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安徽省无为市就有这么一位叫王德金的渡江战役“特等功”获得者。

在炮火纷飞中率先冲锋,中弹负伤后仍坚持护送战士上岸,获得“渡江特等功”荣誉后一辈子生活在农村,默默工作几十年,时刻感恩党和国家、不求回报,做一名忠诚的共产党人……4月18日,在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之际,随着后人将“渡江特等功”奖状捐赠给位于合肥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省无为市陡沟镇一位名叫王德金的人深藏了75载的英雄事迹才广为人知。

4月18日,在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之际,王德金后人将“渡江特等功”奖状捐赠给位于合肥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后获得的荣誉证书。记者吕诗文 摄

“这是目前掌握的信息中,全国范围内馆藏渡江战役相关文物里,唯一的‘特等功’奖状,王德金的这个‘渡江特等功’分量很重。”渡江战役纪念馆研究保管室主任王高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渡江战役于1949年4月20日打响。今年4月20日,长江网携手中国城市新闻网媒联盟、长江流域重点新闻网协作体的40家主流媒体,联合推出“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系列新闻直播。首场直播在渡江战役出发地之一的安徽省无为市泥汊镇的长江边开启,记者随王德金外孙王玉斌及渡江战役纪念馆特级讲解员石慧乘坐轮渡过江,到达渡江战役第一船登陆点,一起重温英雄壮举。

担当“敢死队”

冒着枪林弹雨划船送解放军渡江

直播中,王玉斌讲述了外公王德金参与渡江战役的过程:渡江战役前,进驻无为县的解放军发出布告,向船工征集船只并护送解放军渡江。

当时,以行船为生的王德金熟悉水性,同时又是当地船舶管理处组长,便积极动员船工,并带着弟弟王德发与船友郑仙芝等人加入了护送队伍。随后,王德金和数十名船工每日在泥汊内河带领战士们练习划桨、掌舵。

1949年4月20日夜晚,渡江战役打响,江面上战斗异常激烈,枪声、炮声接连不断。以王德金为首的三艘船,被称作“敢死队”,看到天上红色信号弹发出之后,王德金所在的船就从无为市泥汊镇出发,冒着枪林弹雨,拼命往江对面划去。

王玉斌的讲述,在无为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无为市档案馆)原无为县委党史办主任王敏林编著、团结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无为党史人物传》中得到印证,其中有一篇讲述王德金故事的传记。

如今,无为市有关单位留存的关于王德金的事迹很少。据无为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一级科员伍骁介绍,这篇传记和文章所配的图片是该研究室目前仅有的关于王德金的材料。

书中记载,王德金担任27军渡江第一梯队水手,船过江心时,进入敌人照明弹、曳光弹光圈,遭到对岸暗堡里的机枪猛烈射击,渡江突击船队因此严重受阻。

此时王德金驾驶的小船正处于领先位置,由于对岸芜湖市繁昌区荻港镇板子矶上敌军碉堡火力过于猛烈,而架在渡江突击船队船头上的重机枪因为高度不够,平射难以对板子矶上的碉堡火力进行有效压制,处于被动挨打局面,船上的几名爆破手和王德金因此都中枪负伤。王德金冲到船头,双膝往船板上一跪,用双肩托起机枪架,抬高了机枪的射击高度,然后对机枪手大声呼喊道:“给我狠狠打!”船头上机枪的子弹呼啸着从王德金头顶上飞过,敌军碉堡火力霎时被压制减弱,渡船得以急速前进。

就这样,王德金不顾伤痛,咬着牙坚持把解放军先遣队16名战士送上对岸,率先登陆板子矶,并在当夜一连往返6次,先后运送渡江部队指战员200余人,出色地完成了渡江任务。之后,王德金的耳朵也因为当晚机枪声太大,被震得失聪,很长一段时间才恢复。

王玉斌(右一)在直播中展示外公王德金英雄事迹。记者吕诗文 摄

“我上了船之后没有任何别的想法,就是一个劲往前划,心里只有‘我要冲、我要占领对方的碉堡’。”外公王德金在世时说的这句话给王玉斌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那时候先辈们划着小船渡过长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外公能有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勇气和魄力,我感到很自豪。”

获得“渡江特等功”荣誉却很少提起

从不以功臣自居

渡江战役胜利之后,王德金荣获“渡江特等功”和“渡江先锋”称号,收到一张立功奖状、一面“渡江先锋”锦旗和一件印有“渡江功臣”的汗衫。

据王德金儿子王以胜回忆,当时很多人对他父亲说:“老王,你这辈子可以了,回家以后吃穿都不愁了!”但王德金为人处事都十分低调,听到这句话也只是笑笑,在渡江战役胜利之后便回到自己的家乡,依旧行船谋生,很少主动对外说起自己的英雄事迹。

王德金身穿印有“渡江功臣”汗衫的纪念照。记者吕诗文 翻拍

陡沟镇西河行政村村支书张龙云现年61岁,一直生活在西河村,从小便听过王德金的故事。他回忆,当年很多当地人,包括王德金的子女都是从王德金受邀给学生和基层民兵作的报告中,才了解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身边这位“默默无闻的英雄”。他表示,王德金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多年来都靠自己辛勤工作养家,直到年老体衰,依然在村里的池塘中捕虾补贴家用。

“我父亲的一生,就像个老黄牛,组织让他干啥他就干啥,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也从不以渡江功臣自居。”王以胜说,获得荣誉后的王德金依旧每天勤勤恳恳工作,1950年参加土改工作队,1952年担任乡指导员,1955年到陡沟区粮站当保管员,1956年调回家乡任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1958年担任人民公社养猪场场长,1966年调入田桥公社鸡鸭孵坊工作,一直工作到78岁高龄才退休……直至1991年去世,他都从未主动向组织强调过这份荣誉,更没有向组织伸手要过什么。

“渡江特等功”奖状险些遗失

找到时王德金已经去世十余年

王玉斌回忆,外公去世后,那张“渡江特等功”的奖状究竟放在哪里,家人都不得而知。

他第一次见到这张“渡江特等功”奖状在2019年,是小舅王以朋拿给他的。当时他并没有过多地追问奖状的来源,以为是外公将它交给小舅保管。

最近一次王玉斌和小舅见面时才得知,当他们发现这张奖状时,王德金已经去世了十余年。“我当时问小舅,奖状是外公给你的还是怎么来的?结果他说,他们当时根本都不知道有这个奖状。”

“渡江特等功臣”王德金的外孙王玉斌等后人在直播中向全国网友讲述当年先辈们划船支援解放军渡江的故事。记者吕诗文 摄

当年,王德金家住泥土房,房顶上盖着茅草,长时间的风吹雨淋使茅草腐烂,房顶开始渗水。渡江战役胜利之后他穿着印有“渡江功臣”字样汗衫的纪念照和之后拍的其他照片都被放在相框中,搁置在房梁上。久而久之,相框受潮后变得模糊,照片也看不清楚了。

2000年左右,王以朋的儿女计划将老家的泥土房翻新重建。翻修时,王以朋将房顶上的相框取下,准备把里面看不清的老照片扔掉,留下相框装别的照片。打开相框时,里面有一张报纸,报纸中夹着的就是那张“渡江特等功”奖状。

“报纸和奖状都是我外公自己放的,他去世这么久,奖状在哪我们都不知道,差一点就扔掉了。”回想起小舅讲述的发现奖状时的场景,王玉斌感慨唏嘘。

王玉斌说,外公王德金1906年出生,年幼丧父,他和弟弟王德发过得十分艰难,做过长工,出去讨过饭,后来以行船为生。参加渡江战役时,王德金已经43岁。渡江战役胜利之后,王德金和家人再也不必面临吃不饱饭的困苦。

“我想,外公觉得在渡江战役中能够活着回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有这么好的生活,他就很知足了,不需要再去用这份荣誉获得什么。而且当时他的船友郑仙芝在护送解放军渡江中牺牲了,他带过去的人没有带回来,在我外公心里始终是个疙瘩。”王玉斌说,可能对于淳朴的外公来说,这份荣誉“没有什么好说的”,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深藏功名的原因。

捐赠外公的奖状

王玉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安放在渡江战役纪念馆的王德金“渡江特等功”奖状原件。合肥日报记者吴翰林 翻拍

奖状被发现后,一直在王以朋手中保管。王玉斌说,小舅是个性格和外公极其相似的人,不善言辞,多年来也很少将奖状拿出来,更没有想去强调这份荣誉。而这次在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之际,将其捐赠给渡江战役纪念馆,也是一次机缘巧合。

今年4月6日,王玉斌的表哥接到一个老同学的电话,说渡江战役纪念馆那边正在联系王德金的后人,想将老先生的奖状收入馆藏。

从表哥那里得知这个信息后,王玉斌激动不已,马上去联系自己的两个舅舅,说服他们将奖状捐赠出去:“奖状放在家里,10年之后,小一辈能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就更少了,捐赠出去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外公的事迹,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

几经辗转,这张珍藏已久颜色泛黄的奖状终于被陈列在了渡江战役纪念馆中,上面醒目地印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

记者从翻拍的图片中看到,奖状上写着“皖北巢湖分区支前司令部奖状第5号”“船工王德金同志在参战渡江中胜利完成任务”“评议为特等功”等内容。奖状签发者分别是司令员夏戎、政治委员陆学斌、第一副司令员赵孟明、第二副司令员彭光福,签发时间为1949年6月11日。

2024年4月18日,王德金后人参观已被安放在陈列柜中的奖状。合肥日报记者吴翰林 摄

    捐赠时,看着外公的奖状,王玉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表示,奖状放在渡江战役纪念馆中,就是将外公和千千万万渡江英雄的故事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渡江战役,了解无为人民在渡江战役中所作的贡献。

王高告诉记者,“渡江特等功臣”王德金的英雄壮举,不仅体现在送军渡江过程中,也体现在渡江准备工作中。渡江战役前,他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动员村民支前、教解放军游泳、帮助修理船只等等。

据了解,作为渡江战役出发地之一,无为市涌现出了大批的渡江英雄,有“渡江特等英雄”车胜科、胡业奎,“渡江特等功臣”王德金,还有“渡江一等功臣”马毛姐等296人、二等功臣429人、三等功臣937人、四等功臣499人。

赓续红色血脉

后人深受影响相继入党入伍

受王德金影响,其儿子、孙子也大都选择参军入伍,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退伍后回到家乡勤勤恳恳务农,一直生活在陡沟镇。

“我们小时候很喜欢听打仗的故事,都喜欢解放军,所以当兵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后来真的也入伍了。”王玉斌说,在外公的影响下,他也在1990年参军入伍,退伍后回到家乡参加工作。

后来,王玉斌也经常将外公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赓续红色血脉,将英雄精神世代传承,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红色事迹和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之中”。

“我现在是党员,我一直以来也十分鼓励我的女儿和侄子都努力加入中国共产党。”王玉斌的女儿已经28岁,在他的影响下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就在前不久,他刚参军的侄子也在部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王玉斌(右一)接受长江网记者采访,讲述外公王德金英雄事迹。记者吕诗文 摄

“外公教导我们做人一定要踏实、诚恳。”王玉斌说,在他的印象中,王德金不善言谈,很淳朴,辛勤工作了一生。“现在生活这么安稳、这么平稳,要感谢国家、感谢党!”这是外公经常说给他听的话,王玉斌也将外公的教诲体现在行动中。

4月20日直播时,在繁无渡口,王玉斌望着江面上来往的船只,无限感慨:“这里以前交通闭塞,消息很难互通,外公的故事也鲜为人知。如今这里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周边都建起了高楼大厦,交通也更加畅达了。作为渡江战役出发地之一,无为也值得更多人来了解。”

如今,在泥汊镇靠近长江边的江堤上,高大的“渡江战役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承载着泥汊镇人民对那段“惊天地、泣鬼神”壮举的一段永恒记忆。

(长江日报记者熊美琪)

【编辑:赵可】

2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