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王成勇 通讯员符坚)3月16日下午,“非叙事:何多苓的绘画”展览在湖北美术馆开幕。画展吸引了大批美术爱好者,在湖北美术馆入口处排起了长队。开幕式上,已经76岁的艺术家何多苓及本次画展策展人蓝庆伟亲临现场,为观众介绍展览,解读作品,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
艺术家何多苓现场讲解自己的创作思路。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著名艺术家何多苓1948年生于成都,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福冈美术馆、龙美术馆、松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昆明当代美术馆等海内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大多数的观众对何多苓的印象定格在“伤痕美术”“乡土现实主义”,以及《春风已经苏醒》《我们曾唱过这支歌》《雪雁》《带阁楼的房子》这些美术史的标签之中,却缺乏整体了解其创作状态的观看经验。
《非叙事:何多苓的绘画》给想要了解何多苓创作理念的观众提供了一次相对全面且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展览作品既涵盖了40年来首次展出的《我们曾唱过这支歌》(1980)等早期代表作,又包括《没有我们的世界》系列等正在进行的最新系列。
“非叙事:何多苓的绘画”在湖北美术馆开展。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展览现场。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湖北美术馆不仅展出了何多苓已完成的作品,更呈现了其创作的进行时。对何多苓工作过程和思考轨迹的解剖,或将使观众获取走进何多苓、读懂何多苓的新路径。何多苓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创作中没有任何秘密的画家,对于画家,所画即所思;对于观众,所见即全部。在此基础上,策展人蓝庆伟以“春风已经苏醒”“俄罗斯森林”“原上草”“飞花令”将何多苓的创作时期划分为四。
前三个板块均借用艺术家作品或作品系列的现有名称,“飞花令”不是具体的作品名,而是对艺术家创作状态的一种叙述——近几年来,何多苓似乎自娱自乐地玩起了“飞花令”,在严肃的研究创作中不乏游戏的轻松。
“此时他既有对过往系列语言的补充,又不断由新的作品来呈现自问自答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种创作的激情和趋近自我独特绘画语言的兴奋,始终强烈。”蓝庆伟在解读展览的时候说。
策展人蓝庆伟解读何多苓的代表作《我们曾唱过这支歌》。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蓝庆伟表示,“非叙事”是不以时代发展为表现对象的自我坚持,“非叙事”是不以绘画之外艺术表现形式为参照的;“非叙事”是以绘画技术语言为拓进的艺术追求,“非叙事”是以个人精神为追求的图像表达。相较于与时代语境更贴合的叙事性绘画,“非叙事”更自我、更真诚、更宽泛,更贴近精神的永恒性,也更能跨越时间。
何多苓解读自己的作品《幽兰露》。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现场展出了何多苓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思路。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希望以交流互动的形式,通过对艺术家创作心路的剖析和艺术语言的解读,让观众全方位了解艺术家自我的精神世界,感受艺术作品带来的美妙。”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表示,为了让大家进一步领略艺术家何多苓绘画作品的魅力,了解其各个阶段的创作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本次展览以导览为主要形式,并与观众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编辑:赖俊
值班主任:张萌
值班总编辑:陈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