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熊美琪)1月15日,“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新洲区专场举行,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党委工作部部长李建操现场讲述了武昌造船扎根新洲双柳新家园构建发展新格局的故事。
1月15日,“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新洲区专场举行,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党委工作部部长李建操作报告。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李建操介绍,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34年6月6日,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工程之一,长期以来承担着强军胜战的神圣使命,是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的船舶总装企业,现已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军工军贸和大型现代化综合性造船企业之一、国家重要的海洋工程配套装备研制生产基地、国际先进的桥梁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
“湖北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武汉船舶工业和船舶配套业的发展步伐,将其建成全国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决定在武汉市中心城区实施‘退二进三’工程,将中心城区的船舶修造企业外迁。”李建操说,为了城市建设与自身发展,武昌造船将目光瞄向了拥有深水资源、良好营商环境的新洲。
1月15日,“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新洲区专场举行。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在2009年,武昌造船与新洲区签约,2010年4月双柳厂区开工建设,2012年港珠澳桥自动化板单元生产线就在双柳厂区投产,2021年8月份主业产能平稳有序从武昌落户双柳基地。“武昌造船由此整体扎根双柳新家园,踏上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李建操对武昌造船在双柳的新发展充满信心。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科教大省、中部重镇,武昌造船拥有科技、人才、区位、产业链等综合性优势;落户新洲,我们拥有更好的深水资源和产线布置空间。”李建操介绍,目前武昌造船形成了以双柳厂区造船为主、阳逻桥梁厂区为辅的生产布局,双柳厂区占地4200亩,拥有2800米岸线,建有2座1千米室外船台,以及国内一流的船舶基础设施和多条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满足3万吨级以下船舶建造要求,具备年产18艘万吨级船舶和12万吨桥梁钢结构的生产能力。
武昌造船双柳厂区。武昌造船 供图
李建操介绍,从提前布局到搬迁双柳以来,武昌造船形成了防务、船海、应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建造了海巡01、海巡06、向阳红03、长江演艺船等近二十个品种的船舶;创造了中国钢结构桥梁建造的多项第一,开创全焊钢结构先河,完成了国内第一座全焊钢结构跨江桥西陵长江大桥、第一座全焊钢结构跨海桥厦门海沧桥等;还承制了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舞台、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舞台。
李建操表示,未来武昌造船将瞄准“一带一路”“气化长江”“电化长江”、新能源、绿色船舶等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机遇,聚焦“四位一体”发展优势,大力推进绿色造船、智能造船,深耕公务船、化学品船、支线箱船、新能源船舶,参与水上公交和长江旅游等事业,以促进城市“互联互通”为己任,“持续在跨江、跨海大桥、城市高架、快速路的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中贡献央企力量”。“武昌造船将倍加珍惜英雄城市的良好营商环境和市场机遇,坚守‘为国防打造精良装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初心,立足新洲,全力完成好各项装备建造任务,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地方、企业、员工‘三赢’。”
编辑:代婧怡
值班主任:王冲
值班总编辑:陈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