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吃过143条街,才知道……

一众美食中,“过早”是在全国版图上走得最远的武汉方言,一个月不重样的传说早已闻名。

清晨,在早餐店前,排长队、大声点餐、抢板凳……武汉早间活力由此拉开。外地游客在网上分享几个秘诀:要找排队长的店,要找塑料板凳当桌子的过早店。作为武汉过早店的“台面”,板凳摞得越高,排开的场面越大,地位就越高。不管是身高一米八的壮汉还是一米二的小学生,都缩进一高一矮板凳间过早。

如果看到武汉人站在门口,端着碗狼吞虎咽,那你就有口福了。

过早一个月不重样

2023年7月起,长江日报《寻早百街》栏目走遍武汉三镇,众多网朋友提供点位,记者探访143条“过早街”,连本地老饕都难以收集全,在武汉过早一个月真能不重样。

粗略排一排,吉庆街上“金字招牌”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让食客趋之若鹜;在山海关路有李记鸡冠饺、毛氏汽水包等,清晨6时就开始排队;在永清街有馄饨、煎包等,从小做到大,开成门面店;胜利街的武汉三镇民生甜食馆,集合40多种早点,成为“过早博物馆”,最特别的是桂花糊米酒;万松园金焱牛肉粉从早开到晚,过早消夜一应俱全;大成路吃了四代人的小秋水饺;粮道街赵师傅红油热干面、油饼包烧卖……

还有少见的品类,六渡桥的蒋氏糯米鸡,专卖蒸饺的宝善堂,青山三弓路油糍,汉阳桃花岛盖浇豆皮,西大街糯米包油条,以及三环外的蔡甸区可以吃上独有美味新农牛肉面。

2024年愿望:开新店、买房换车

既然是生活,就要有滋有味,让胃感到充实,心也感觉满满的,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灶台的前后连着武汉人的故事,《寻早百街》栏目组找到了几家过早店“小老板”,他们谈了各自在2024年的“小目标”。

至2024年,武汉四季美汤包从创立至今有102年,“烫”了几代人的嘴。“一笼就放6个汤包,前3个汤包吃法就不一样,趁热吃才能吃出独有鲜美。”第四代传承人、四季美(武汉)饮食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德隽说,吃这第一个汤包要将汤包轻轻“提”起来,随后灌一点香醋到汤包开口里,这样做可以降温、解腻。后面就能直接蘸醋吃。2024年公司将在湖北省开设分店,让武汉汤包走出武汉,还要新增短效期的预包装小吃。

在汉阳玫瑰街,人气最旺就是罗氏生烫热干牛肉面馆,老板罗思偲是“90后”,自己创业,做热干面有16年了,自创芝麻酱和辣椒油。

他说,今年下调了加盟费,扶持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创业。新店争取开进主流商业体,把新派热干面做大声量,让更多人喜欢上武汉热干面。

27岁那年,吕绪奇带着2000元就从安徽安庆来到武汉,扎根永清路25年,做起安庆水饺店。吕绪奇笑着说:“再努力干上一把,买个大房,换新车,儿女成家,希望在今年一步一步实现。”

“我住常码头,比较远,外卖送不过去,特地骑行往返12公里过来买两碗,一碗自己吃,一碗带给家人吃。”一个食客对万松园雪松路34号的金焱牛肉粉念念不忘,只因馋那一口牛肉汤。老板任和平已65岁,姐弟5人一起经营着这间父亲传下来的牛肉粉店,靠着秘制调料以及自创的辣椒油,一天最少可以卖出400斤牛肉。“这条街上,有面窝、煎包、鸡冠饺、烧卖、锅盔等20多家店铺,大家把万松园美食街越做越旺。”

同是女老板,在青山区三弓路众品香美食城卖油糍的卢敦凤对记者说:“儿子婚房装修好了,希望一家人幸福开心,自己也能早点抱上孙子。”

在武汉,有美食的地方便有江湖,跨时间长河,几代人真实地见证过它的热闹与喧哗,街边的早餐店热气腾腾,热干面配蛋酒、鲜香牛肉粉配上刚炸好的油条,桂花糊米酒带面窝、豆皮,各类早餐浸泡在一起。

在武汉,每天早上琳琅满目的早餐,让日子和早餐都热乎着,光是这样就很美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创|吴晓琳 李奥 陈晗朵)

【编辑:邓腊秀】

2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