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解决“挨骂”问题,要擅长“中国叙事”

作者:李君如(作者为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党在现阶段中心任务的完成要求我们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我们今天所说的构建话语体系从来不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大变革、历史大转折的时期,陈述新事物需要我们通过相应的话语和话语体系来概括和推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中说道:党的二十大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然已经有了理论,更应构建与理论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因为理论和理论体系同话语和话语体系密不可分。理论体系之特点在“理”,话语体系之特点在“话”,“话”是“理”的呈现;“理”是“话”的内核。“理”在人际交流中总是通过“话”表达出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提供了核心理念,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通俗易懂地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能让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行动指南。

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无论是理论范畴还是理论观点,对不同的人讲时,由于他们在头脑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因此,在人际交流中常常会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结论。在与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人讨论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比如“共产党”这一范畴,在我们的认知中共产党是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西方的认知中和我们大不相同,双方都在使用“共产党”这一范畴,在许多情况下讲的并非一回事。

再比如在与美国对话中,我们使用“自由”“民主”“人权”这些范畴,虽然谈的是同一件事,但由于大家脑中的概念不同,要达成共识很难。我们讲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西方国家讲民主就是实行多党制,虽然都叫民主,但对民主的认知不一样。因此,在人际交往当中要讲清楚理论、道理,要用相应的能够为别人理解和接受的话语和话语体系。我们要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设这篇大文章,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有必要性和可能性的。

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候,还要考虑如何提高叙事本领,使之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推进。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要改变国际社会失语、挨骂的问题。考察西方舆论战的做法,他们往往把自己先放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或先设计一个价值判断,并通过一系列似是而非、以偏概全乃至于颠倒是非、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的案例,即具有放大效应的叙事来抹黑、妖魔化中国。我们自己,很多人写论文写得漂亮,但在交流中往往处于下风地位,不会叙事。因此要改变失语、挨骂,不仅要有话语,还要会叙事,提高我们的叙事本领。

一是要在叙事的时候用好丰富的历史资源。历史事物的实践存在方式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事实,因此更具有说服力。比如有些外国朋友对我们为什么要打破现代化和西方化的迷思感到困惑。我们可以用历史告诉他们,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现代化探索,学西方是主要特点,但一次次尝试都失败了。在反思和寻找新路径过程中,中国终于认识到西方化不是中国好的出路。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就用“现代化”这一新概念来取代广泛使用的“西化”或者“欧化”这些老概念。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我们用这概念更多的是“西化”“欧化”,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出现了“现代化”概念。这个概念的出现是有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许多先辈到国外考察发现西化、欧化不适合中国,所以用“Modernization”来取代“Westernization”。举例来说,1935年4月天津报刊上发表了张奚若先生的文章,文章题目是《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章先阐明了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又指出中国本位实际是恢复中国独裁专制,两者都不行,就要推进现代化。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也就是说,“现代化”不等于“西化”。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开展了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普遍用“现代化”这个概念来取代“西化”“欧化”。同时,参加大讨论的26位作者,只有一位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做资本主义现代化,绝大部分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或非资本现代化,或有节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是在叙事中讲好生动的中国故事。多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比较深,在话语上更为突出。比如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问题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民主观。要讲清楚什么是中国人民民主,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一个好办法是让地方社区工作者讲述他们的民主故事,让亲历者讲亲历的故事,才能够把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讲清楚。今年4月份我们组织了一个活动,向国际社会讲全过程人民民主,讲述者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六位社区工作者。一个四川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讲完后,比利时首相表示他明白了中国人民民主是怎么回事。所以叙事要有事实,要由亲历者来叙事。

三是叙事要善于用好比较法。鲜明的对比可以产生强烈的思想冲击力。让叙事用鲜活的事实告诉世界,中国的现代化是14亿多人民,而不是几亿或几千万人民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而不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竭泽而渔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不是对外掠夺的现代化。人们就不仅可以认识到中国现代化对中国的意义,还可以认识到中国现代化对世界的意义。

【编辑:余淮】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